張穎慧
摘要:針對非常規油田,提出如何根據流體性質判別油藏類型;針對同時具有揮發性及致密性油藏如何確定合理開發方式進行探討,并提出有效措施。
關鍵詞:致密性油藏;非常規油藏;揮發性油藏;能量補充;開發方式
X油田內具有一口探井X1井,貝X80井在南一段油層壓后水力泵試油,射開有效厚度6.8m,日產油43.584t,日產氣6253m,采油強度為6.4t/d·m。壓裂方式為縫網壓裂,共壓入壓裂液5093m,陶粒215m,累計排壓裂液2637.79m,返排率51.79%。該斷塊孔隙度平均9.24%;滲透率0.88mD為特低孔特低滲儲層,屬于致密性儲層。油層原油性質具低密度、低粘度特點。地層原油密度0.6713t/m,地層原油粘度0.28mPa·s,原始飽和壓力6.72MPa,體積系數1.2678,原始氣油比68.98m/m。
根據測試數據,對x油田進行流體類型判別。
1.流體組分劃分法
根據流體組分判別油藏類型為經驗統計判別法。經驗統計判別法對于常規的油氣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它是根據一些已知不同類型油氣藏的實踐經驗數據,用統計綜合的規律性指導未知油氣藏類型判別,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對于過渡區的油氣藏流體難以準確判別,但對于沒有相態實驗資料的油田是重要的判別手段。
(1)三角相圖判別法
根據油氣藏的地層流體組成資料,按三角圖坐標要求,將C+N、C-C+CO、C的數據點繪在圖上。C<11%時為凝析氣;11%<C<32%、C2~CCO>10%時為揮發性油藏;C>32%時為黑油。貝X80井C7+含量為0,C2~CCO2為30.35%,用此方法判斷X油藏為凝析氣藏。
(2)四參數判別法
該方法是利用油氣藏流體中天然氣、凝析氣或溶解氣的組成分析資料,計算4個參數,分別為100C,100C/C,100C/(C+C)和100C/C。用此方法判別X區塊為油藏。
(3)φ1參數判別法
根據不同油氣藏采出井流物(地下烴類體系)中C、C、C、C和C的摩爾組分,按一定規律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即可得到φ1參數判別法。公式為
分類標準為:
φ1>450 ?????氣藏
80<φ1<450 ??無油環凝析氣藏
60≤φ1≤80 ?帶小油環凝析氣藏
15<φ1≤60 ??帶較大油環凝析氣藏(φ1越小油環越大)
7<φ1≤15 ???凝析氣頂油藏
2.5<φ1≤7 ??揮發性油藏(3.8<φ1<7往往為凝析氣藏中含油層)
1<φ1≤2.5 ??普通黑油油藏
φ1≤1 ??????高粘重質油藏
經計算,φ1=69。根據分類標準判別貝X井區為帶小油環凝析氣藏。
(4)地層流體密度和平均分子量判別法
用平均分子量由加和原則求得,即
式中,為平均分子量;Mi為i組分的摩爾分數,n為流體混合物的組分數。X井區根據密度判別為黑油油藏,根據分子量判別為凝析氣藏。
(5)地面生產氣油比和油罐油密度判別法
由于生產氣油比和油罐油密度與油氣藏的類型有直接的聯系,因此,根據大量不同類型油田進行統計對比,就得到按生產氣油比和油罐油密度分布范圍的判別方法。根據生產氣油比判別X為普通黑油油藏,根據油罐油密度法判別為黑油油藏與揮發性油藏過渡帶。
2、流體性質劃分法
一般認為揮發油藏儲集在高溫深層中,儲層溫度在120℃以上,溶解氣油比在250m/m~1400m/m以上,地面原油相對密度低于0.78~0.85,原油地層體積系數在1.75m/m以上。X的溶解氣油比為68.98 m/m,體積系數為1.2678 m/m,不滿足揮發油藏的判別條件,因此根據流體性質判斷X為一般黑油油藏。
從黑油到揮發油的流體組分和特性是逐漸變化的。氣油比和體積系數為區分一般黑油與揮發油的關鍵參數。從貝X80斷塊的溶解氣油比和體積系數判斷,貝X80應為黑油油藏,但從組分分析,該油藏應具有一定揮發性。因此判斷該油藏為弱揮發性黑油油藏。
綜上,判別X油田具有揮發性和致密性兩個特點。針對上述特點采取的開發方式為:
(1)前期注入大規模壓裂液蓄能提產
高速注入大規模液量,可提高人工裂縫的復雜程度和改造體積以及裂縫的比表面積,增加液體的滯留時間和體積,從而加強能量補充效果;不同位置人工裂縫或裂縫分支存在非均勻壓力系統,可形成縫間驅替,可明顯提高地層能量和累產。
(2)中后期注水增能提產
從相似油田的開發經驗可知,特低滲透儲層大規模壓裂之后人工注水補充能量是可行的。因此設計X區塊在中后期注水增能提產。首先選取1口井進行試注,試注成功后,整個區塊進行注水增能提產,注水方式為靈活注水。若試注失敗,考慮人工注氣或其他方式補充地層能量。
(3)注水時機
定期測試靜壓,密切關注流壓,根據壓力變化制定注水時機。
結論
針對同時具有揮發性及致密性兩種特點的油藏,采用大規模壓裂后人工注水補充地層能量是比較有效的措施。因其具有揮發性的特點,因此保壓開采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鄒才能,丁云宏,盧擁軍,等.“人工油氣藏”理論、技術及實踐[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7,44(1):144-154.ZOU Caineng,DING Yunhong,LU Yongjun,et al.Concept,technology and practice of “man-made reservoirs” development[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7,44(1):144-154.
[2] 賈承造,鄭民,張永峰.中國非常規油氣資源與勘探開發前景[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2,39(2):129-136.JIA Chengzao,ZHENG Min,ZHANG Yongfeng.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prospect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2,39(2):129-136.
[3] 趙政璋,杜金虎.致密油氣[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ZHAO Zhengzhang,DU Jinhu.Tight oil and gas[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12.
[4] 吳奇,胥云,劉玉章,等.美國頁巖氣體積改造技術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石油鉆采工藝,2011,33(2):1-7.WU Qi,XU Yun,LIU Yuzhang,et al.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 for shale in U.S.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J].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2011,33(2):1-7.
[5] IWERE F O,HEIM R N,CHERIAN B V.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the Middle Bakken and Upper Three Forks tight oil reservoirs of the Williston Basin[R].SPE 154937,2012.
[6] 吳奇,胥云,王曉泉,等.非常規油氣藏體積改造技術:內涵、優化設計與實現[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2,39(3):352-358.WU Qi,XU Yun,WANG Xiaoquan,et al.Volume fracturing technology of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Connotation,optimiz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2,39(3):35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