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汕尾鳳山媽祖旅游區是汕尾八景之一,鳳山媽祖廣場是信仰文化和物質承載的統一體,其祖廟建筑中的嵌瓷藝術更是中國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對嵌瓷這項民間工藝美術的綜合分析,得出嵌瓷藝術是反映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地域信仰文化相融合的表現。汕尾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新型的創意設計類人才、傳統的民間工匠類人才都比較匱乏,很多民間工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今后,需要重視藝術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非物質文化的人才傳承,將汕尾特色的文化繼續發揚和延續。
關鍵詞:嵌瓷藝術;汕尾鳳山;媽祖廣場;建筑裝飾;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美術
基金項目:本文系汕尾職業學院2018年校級科研課題“汕尾媽祖廣場建筑中嵌瓷藝術的研究”(SWKT18-005)研究成果。
媽祖對于海洋文化中的漁民來說至為重要,世界各地有不少紀念媽祖的廟宇。廣東省汕尾市的鳳山媽祖旅游區,其中就有鳳山公園、鳳山祖廟、鳳儀臺媽祖石像,這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汕尾市的八景之一。對于1988年建立的汕尾市來說,鳳山媽祖廟不僅具有獨特的象征,她的存在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和汕尾地域內在的反映
建國之初,由于原汕尾鎮的各個鄉所拜的神不同,時常會有鄉與鄉之間的械斗。為了維護城市的穩定和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需要一位廣大人民共同愛戴的神靈,借以平息因為信仰的不同而引發的不必要的流血事件。這時,明末建造的鳳山媽祖廟受到了推崇和重視。媽祖是福建、廣東等地海洋文化中的重要神靈,也是出海漁民必拜之神。
廣東省汕尾市于1988年建市,先前是個漁港小鎮。汕尾市的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港口,毗鄰深圳、惠州等地。汕尾本地很多人早年間移居香港、澳門,因此,20世紀90年代汕尾又有“小香港”之稱。由于汕尾地區的飛速發展,汕尾市在鳳山媽祖廟和中山公園的基礎上,對鳳山媽祖旅游區又進行了重新規劃。1994年,鳳山媽祖石像建成,高16.83米,重約1000噸,是汕尾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同時也是媽祖信仰的重要標志之一。
廣東、福建等地長期的海洋生活,構建了與內地農耕文化完全不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的核心是冒險、膽大、實干、運氣。對于靠海吃海的汕尾漁民來說,媽祖是庇佑漁民出海的重要的神,每次出海捕魚都要拜媽祖,漁船上也供有媽祖的靈位,祈禱能夠平安歸岸。因此,媽祖信仰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有兩點:海洋文化的特性和家人盼望漁民平安歸來的心理,這也是媽祖信仰的地域集中于國內南海港口和海外福建華人華僑聚居地的原因。
二、汕尾鳳山媽祖廣場建筑中嵌瓷藝術的特性
(一)汕尾鳳山祖廟建筑中嵌瓷藝術的獨立性
目前,對于嵌瓷藝術研究的比較多的是潮汕嵌瓷、閩南嵌瓷、臺灣剪黏和交趾陶。其中潮汕嵌瓷以普寧、潮州金石、汕頭大寮村較為著名,也是粵東民間工藝的代表。很多人誤解潮汕包含汕尾,把汕尾并入潮汕區域內,其實汕尾并不屬于潮汕區域。汕尾原先是汕尾鎮,雖然距離潮汕地區的潮州、揭陽、汕頭等地不遠,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對閉塞,依靠太平洋的內海和外海就能生存,且汕尾和潮汕地區的文化、語言、生活等方面都有較大的不同,因此,一般來說,潮汕地區是不包括汕尾市的。根據《廣東汕尾鳳山祖廟志》記載,汕尾鳳山祖廟的修建也是從福建請來的工匠,同時,鳳山祖廟也是福建湄洲媽祖廟的廣東分靈行宮。盡管潮汕地區的嵌瓷藝術比較著名,且潮州又是制瓷的重要區域,但是汕尾鳳山祖廟的工藝卻是從福建遷來,其原因可能是汕尾現今的居民大多是最初從福建遷居而來的人的后代。也就是說無論是信仰文化,還是信仰承載的嵌瓷工藝,汕尾都是具有獨立性和特殊性的。
(二)鳳山祖廟建筑嵌瓷藝術的造型元素分析
1.植物花卉造型元素。嵌瓷裝飾中有不少的植物花卉造型,主要有牡丹、菊花、山茶花、蓮花、竹子等(如圖1)。汕尾本地居民酷愛養花種草,逢年過節也經常買各樣盆景、花盆裝飾,對于植物花卉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在嵌瓷中對于植物花卉的表現更為細致,通常會和動物或人物進行搭配,彰顯植物的豐富多彩。
2.人物故事造型元素。在古代,很多百姓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據年老的長輩們講,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無非是家族的祖訓,以及本地的各種戲劇,再有就是宗廟祠堂的建筑嵌瓷了。嵌瓷不僅是裝飾,也是一種教育影響,比如嵌瓷藝術中的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榜等人物造型都在訴說著一個個故事(如圖2)。在汕尾嵌瓷藝術中,人物和故事已經合二為一,通過人物造型講述故事,通過故事告知人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導人們勤勞向善,成為當地民眾心目中獨特的教育力量。
3.動物造型元素。在汕尾嵌瓷藝術中,有諸多動物的造型,常見的有龍、鳳、孔雀、鶴、喜鵲、貓、魚類等。通常在祖廟正門的屋脊上都是二龍戲珠的造型(如圖3),而在不同的屋檐配有其他人物、動物、植物作為點綴陪襯。由此可見,龍是表現力最為搶眼的動物造型。但是,由于地區的不同,各地祖廟建筑中“二龍戲珠”的嵌瓷表現也有一定的區別。
(三)鳳山媽祖廣場的建筑設計是媽祖文化的物質承載
汕尾鳳山媽祖廣場包含三個部分,不僅有先前明末崇禎時期的媽祖廟,也有新時代的鳳儀臺媽祖石像,以及為市民提供活動的大型廣場。廣場經常舉辦各種城市主題活動,比如特色美食節、書籍展銷會、國慶晚會等。除了大型活動之外,平時廣場也聚集著不少市民,有的全家來廣場游玩。鳳儀臺媽祖石像是眾多游客和媽祖信徒慕名而來的主要原因。石像由著名雕塑大師李維祀設計,由福建惠安的石匠主刀雕刻,然后再運到汕尾組裝而成。鳳儀臺媽祖石像既是一件藝術品,又是新時期政府對人民群眾關懷的反映。鳳山媽祖廟是基于明末祖廟基礎修葺而成的,其建筑特色和嵌瓷藝術都具有明顯的海洋文化特征。
古今中外宗教信仰建筑就是凝固的歷史,媽祖廟同樣如此。世界各地有不少媽祖廟,大多是由信奉媽祖的中國人自籌資金建成,海外的媽祖廟更是連接同鄉之間關系的重要場所之一。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每年都會舉辦相關活動,比如春秋兩祭,分別是農歷3月23日的媽祖誕辰日和農歷9月9日的媽祖升天日。這些活動一般都是以媽祖廟為中心點而進行的,如舞獅表演、花車游街等活動,所以說媽祖廟是媽祖文化重要的物質承載。目前,紀念媽祖的相關祭祀活動,包括祭品、戲劇、服裝等,有不少已經成功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保護對象。
三、汕尾鳳山媽祖廣場建筑中嵌瓷藝術的重要意義
(一)瓷器和嵌瓷是中國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瓷器是中國的象征,原始社會就有了瓷器的雛形。人類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戰爭和貿易帶來的民族融合、藝術底蘊的不斷加深和豐富,瓷器的制作工藝和技術都在不斷地發展。在瓷器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誕生了不計其數的中華瑰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嵌瓷是將彩瓷的碎片經過粘黏而構成新的造型的民間工藝,是粵、閩、臺等地區宮廟屋脊的建筑裝飾。
秦漢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工藝重心都在北方,隨著六朝時期的戰亂,大批北方人逃難到南方,工匠技術也被帶到了南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重心逐漸南遷。南方的氣候較為濕冷,且經常有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所以對于建筑的要求與北方有著重要的區別。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發現利用燒制后的彩色瓷碗碎片,黏貼成型,作為建筑屋脊的裝飾,色彩保持更為持久,且不易變形,能夠應對南方潮濕多風多雨的氣候。久而久之,就有了專門為做嵌瓷而生產的色彩豐富、容易剪片的瓷碗,將瓷碗剪成一片一片形狀,黏成一個個動物、植物、人物的形狀,這種嵌瓷工藝的建筑裝飾造型可保持幾百年。由于嵌瓷工藝復雜、耗時長、成本高,只有經濟實力雄厚的宮廟宗祠才會較大面積使用,這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二)汕尾媽祖廣場建筑的嵌瓷藝術反映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地域信仰文化的融合
首先,秦漢之后北方時常戰亂,人民群眾被迫南遷。遷移的不僅僅是人民,還有作為民族象征的中原文化。汕尾等廣東其他城市,至今對家族延續、節日祭拜都比較重視,對于中原文化的保留優于北方。
其次,汕尾地區隸屬于海洋文化體系,其信仰也有著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汕尾毗鄰太平洋,除了汕尾鎮港口之外,汕尾本地人在早年間只能靠海吃海。長此以往,漁民出海打漁時都會拜各路神仙,除了保平安之外,還祈求收獲滿滿。海洋文化不僅有冒險精神和拼搏精神,還有精打細算和重視商業,這一點又和中原的農耕文化有著本質的不同。
最后,古代的汕尾遠離政治中心,和潮汕地區也有一定的距離,本身有著一定的經濟和文化的自由度。對于民間藝術來說,既有中原文化的元素,也有海洋文化的元素,以及地域本身的獨特元素。嵌瓷的“瓷”源自中原,“嵌”則源自當地,再結合媽祖信仰文化而綜合發展,這也是目前嵌瓷集中分布于粵、閩、臺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汕尾鳳山媽祖廣場建筑的嵌瓷藝術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提煉出的民間工藝。汕尾并不包含在潮汕地區之內,汕尾先前是一個小鎮,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比較封閉,所以地域文化具有獨立性。汕尾市內其他小型宗祠的建筑屋頂也有嵌瓷裝飾,但是鳳山媽祖廟最為集中,也代表著汕尾地區的信仰文化。但是很遺憾地發現,嵌瓷這項民間工藝美術的工藝和制作,汕尾并沒有這方面的人才。經過采訪和調研發現,很多本地人甚至不清楚不了解這項工藝。鳳山祖廟的嵌瓷工藝制作,大都是從福建請的工匠修葺,少部分工匠是從潮州等地請來。
汕尾是個新興的海濱城市,利用靠近廣州、深圳、惠州等較為發達的地理位置提升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在城市發展方面,成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爭取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積極聯合鄰市帶動汕尾市的經濟發展,努力為海上絲綢之路作出貢獻。近10年,汕尾市的發展和改變都很大,在飛速發展中,不僅需要高科技、房地等行業的拉伸推動,同時也需要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瑰寶的尊重和延續。汕尾本地新型的創意設計類人才、傳統的民間工匠類人才都比較匱乏,很多民間工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因此,對于汕尾市來說,今后需要重視藝術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非物質文化的人才傳承,才能夠將具有汕尾特色的文化繼續發揚和延續。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
[2]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3]王霄冰,林海聰.媽祖:從民間信仰到非物質文化遺產[J].文化遺產,2013(6):35-43.
[4]袁學麗.汕尾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與本地文化的交互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6(11):72-73.
[5]吳潼.粵閩臺傳統宮廟建筑脊飾嵌瓷藝術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6.
[6]李煜銓.論潮汕嵌瓷的藝術特色與人文價值[D].汕頭:汕頭大學,2011.
作者簡介:袁學麗,碩士,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創意文化產業、高職藝術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