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學校育人有“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六個途徑。豐富品行教育內容,拓寬品行教育渠道,既是實施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的重要途徑。開展品行教育研究,豐富品行教育課程,對提升學生品行、提高學校育人成效具有深遠的客觀現實意義。
關鍵詞:品行教育;研究;實踐
一、立足學科教育課程,堅持做到課程育人
(一)用好品德教材,夯實品行教育核心內容
《道德與法治》是實施品行教育的專用教材,是學生品行教育和法治能力養成的核心內容。教師要立足教材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發揮品行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實效性,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習慣和法治意識。
在教授“我們的祖先”“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等課程時,要引領學生追本溯源,了解人類的始祖、中國文化歷史,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授一年級“校園里的號令”、三年級 “生活離不開規則”、五年級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課程時,要引領學生學會按照鈴聲、音樂、口哨等各種號令開展校園學習和生活,教育學生要愛護公共財物,遵守社會公德,嚴守社會規則,堅持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公德。在教授一年級“我不拖拉”“我不馬虎”、二年級“做個‘開心果’”“學做‘快樂鳥’”、六年級“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內容時,通過故事演講、觀察分析、榜樣對比、微課展示、案例辨析等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到拖拉、馬虎帶來的危害,明白做個“開心果”“快樂鳥”的意義和要求,讓學生初步學會與人交往、相處,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反思。
在教授一年級“綠色小衛士”、六年級“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時,教育學生要珍惜水源、愛護環境、杜絕污染,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在教授“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讓世界更美好”內容時,引領學生體會科技發展造福人類、世界和平發展的珍貴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的國際認同意識和人類共榮共進、共享共建、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
通過夯實道德與法治課程,全方位引領學生理會道德意蘊、道德認知,端正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規范學生的道德判斷、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的法治精神、法治能力。
(二)關注學科滲透,提升學校品行教育廣度
在教授語文學科“富饒的西沙群島”“跨越百年的美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課文時,通過學習、品讀課文,引領學生感悟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居里夫人的發明創造、中華復興的理想信念,在學科教學中積極滲透環境教育理念、嚴謹治學方法,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科學鉆研精神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在教授數學科“找規律”時,通過有序排列和分析對比,讓學生感受秩序井然之美、規范排列之序、遵循法則之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秩序規范。
(三)舉辦專項培訓,提高品行教育水平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專題培訓,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規范學生法治意識。
(四)利用現代資源,充實品行教育內容
現代網絡、媒體資源,既豐富了品行教育的課程,也對品行教育帶來了沖擊。小學生是未成年人,由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心智尚未成熟,學習消化和正確應對外來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良的圖文媒體、信息資源,讓學生難以對待、難以取舍,也造成學生難以辨別是非黑白,容易被誤導而偏離人生的軌道。因此,引導學生正確應用豐富的網絡信息、媒體資源,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學校的教育成效至關重要。教師要讓海量的網絡教育資源為我所用、為教所需,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品行教育資源、深化學校德育工作內涵。
(五)樹立榜樣教育,增強品行教育效能
在品行教育中,教師要發揮榜樣教育作用,提升學校品行教育品質。 1.勤于挖掘先進事跡,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知識、報刊雜志、網絡資源等途徑,查找先進的人物和典型的事跡,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積極提升品行教育的工作成效。2.巧于利用反面教材,對學生進行警醒教育。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反面教材,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警示和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3.善于發現身邊事例,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品行教育方面的教育素材,關注校內外發生和學生身邊的人和事,通過一些成功的教育案例,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讓學生對榜樣對象產生認同感、偶像感,真正讓品行教育落到實處、事半功倍。
二、加強陣地教育工作, 堅持做到文化育人
(一)發揮環境教育功能,擴大品行教育空間
校園文化是學生品行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學校的走廊、墻壁、圍墻、櫥窗、樓梯、過道、宣傳板報等每一個角落、每一處地方,因地制宜地開設特色文化課程,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滲透,提升學校品行教育的效度。
例如,設立文化教育園、科技環保廊、學生書畫展、體藝教育廊,懸掛“從小學習做人、學習立志、學習創造”橫幅,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欄,開展“五星文明班” 評比,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校、愛班、愛家教育。利用樓梯、走廊滲透文明禮儀、行為規范、教學常規等教育。利用盥洗室、洗手間進行開源節流、節能減排、衛生宣傳、環境保護等專題教育。利用墻報、櫥窗和專用場室對學生進行名人名言、學科知識宣傳等。發揮環境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學校的一磚一墻、一室一梯、一場一館,讓學校的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都會“說話”,從而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和法治行為。
(二)加大學生組織建設,拓寬品行教育途徑
作為一名少先隊員,要傳承優秀傳統,要發揚少先隊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積極開展“雛鷹爭章”“最美少年”“知識小達人”“五小少年”等活動評比,讓學生在爭章教育、評比活動中認識自我、展示自我、挑戰自我,爭做遵紀守法的好市民、文明守紀的好學生、孝老愛親的好少年。
(三)創設宣傳教育平臺,加大品行教育力度
利用廣播站、宣傳墻報、教育櫥窗、電視直播系統、少先隊公眾號、家校微信群等直觀、形象的教育媒體,通過榜樣教育、故事演講、詩詞品鑒、經典誦讀、教育視頻、主題教育活動等宣傳媒體和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教育形式,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多層面的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端正學生的道德行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增長學生的學科知識,增強學生的法治能力。
(四)傳承優秀文化傳統, 創建品行教育特色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職責。作為詩歌教育示范和體育特色學校,我校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經典詩文誦讀、“童年? 童心? 童詩”“體育精神潤澤童心”等詩歌創作、詩詞演創、詩文誦讀等活動,引領學生品讀感悟詩詞、傳承優秀文化,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和品鑒水平。
三、結合主題教育活動, 堅持做到活動育人
(一)利用傳統節日文化,深化品行教育內涵
開發節日文化課程,加大節日文化教育,積極弘揚傳統文化。通過日記繪畫、燈籠展覽、月餅制作、水果拼盤、書畫展覽、小報設計、問卷調查、旅游采風、主題班會、慰問活動、經典誦讀等活動,傳承祖國優秀文化,弘揚中國民族特色,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學生民族自信心,進一步深化品行教育的工作內涵。
(二)抓住時代發展契機,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
教師要善于抓住時代教育契機,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品行教育。清明期間,組織學生開展“網上祭掃”和清明掃墓,教育學生要珍惜當下、緬懷先烈,樹立“從小學好知識,長大為國爭光”的理想信念。在反法西斯斗爭70周年、建國70周年期間,組織學生觀看閱兵儀式、慶典游行和“我和我的祖國”“中國夢? 我的夢”等視頻,舉辦“祖國,我為你歌唱”班級誦讀,開展“愛我中華? 揚我國威”墻報評比,讓學生感悟祖國的繁榮昌盛,感受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廣州創文期間,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明禮儀、交通安全、禁毒教育等系列教育,舉辦《友善待人,快樂成長》《敬業——做個勤奮學習的小學生》《友善》等主題教育,提高學生遵章守法、誠信友善的公民意識。
(三)創新教育形式,提高品行教育實效
通過開展 “南粵魂 廣府情”“打造書香校園,讓圖書飄動起來”“流動書吧任我行”明禮守紀講文明? 美德少年耀建六”“踐行核心價值觀? 爭做出彩建六人”“學會感恩? 快樂成長” “愛護地球? 保護家園”教育活動、學習講座、家長講壇、剪報評比、書畫展覽、清明掃墓等系列教育,積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
(四)利用班隊活動,提高品行教育水平
充分利用校班隊會,積極開展“愛我中華? 揚我國威”“勿忘國恥? 共筑夢想”“緬懷先烈偉績? 繼承革命遺志”“做最美的勞動者”等主題教育,豐富品行教育內容,提升品行教育水平。
四、開展專項教育評比,堅持做到管理育人
1.舉辦知識競賽、故事演講、班級誦讀和隊形隊列、體育大課間、流動紅旗、五星文明班等評比,強化班級管理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和競爭意識,提升管理育人實效。2.根據校園、場室功能和特點開展管理提示、教育警句,發揮品行教育的最大效能。3.設立學習、工作崗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學生的服務能力。如,設立糾察隊員、圖書管理員、推普小天使、班級宣傳、衛生委員等崗位,提升學生自律和他律意識,加強學生自我服務意識,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五、開展研學主題教育,堅持做到實踐育人
舉辦專題教育活動,發揮拓展品行教育發展功能
通過組織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開展“紅領巾跳蚤書市”主題教育,通過學生自主設計書市攤位、好書推介、以書易書、活動抽獎、書籍叫賣等活動,讓學生在“圖書置換、書香漂流”活動中提升綜合素質、發展綜合能力。在干部競選中,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制作競選標語、宣傳個性板報、特長展演、選舉拉票等活動,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展示自我、挑戰自我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當家作主、參政議政、服務他人的責任擔當。
在研學旅游、學農實踐活動中,通過“創意小導游”“研學小精靈”學農體驗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景、學會勞動技能、學會獨立生活,培養學生研學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成長,在成長中發展。
六、構建品行教育網絡,堅持做到協同育人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網絡,是抓好學生品行教育、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的最好途徑。在開展學生禁毒、食品安全、法制安全教育和清明掃墓活動中,在舉辦學生軍訓、隊形隊列比賽中,在“家長講堂”“紅領巾跳蚤市場”“夢想升旗臺”和合唱節、舞蹈節、體育節等活動中,學校充分利用街道社區、烈士陵園、派出所、駐地軍隊等社團單位,利用家長優勢和各類資源,促使學校品行教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效顯著。
七、結語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品行教育中,學校要以培養國家未來發展的建設者、接班人為目標,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成長需要、生活體驗、品行養成為基礎,讓學生在品行教育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挑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師要以生為本、寓教于樂、立德樹人,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開展有特色、個性化的品行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信息時代的新型人才和未來社會的發展人才。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劉曉霞.小學開展品德教育之我見[J].學周刊,2019(29).
[2]黃友愛.探析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 2019(39).
[3]胡文靜.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