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笑
摘要:中華民族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孝德文化可謂是一脈相承、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孝德文化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將孝德文化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孝德文化;融合
在中華民族傳統當中,孝德文化包括父慈子孝的責任理念、感恩戴德的人生信條、事親行孝的為人之本和報效祖國的神圣孝德內涵。孝德是個人道德修養的起點與根本。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孝德文化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與形式。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小學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養成嬌生慣養、不懂得感恩等不良習慣,嚴重缺乏孝德意識。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小學教學中,要將孝德文化滲入其中。從語文教學內容中挖掘有關孝德文化的素材,讓學生在思想上對孝德文化有深入的認識與理解。通過親身參與體會,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孝德,進而改變自身不良的行為習慣,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
一、誦孝德之文,夯實孝德之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經典古詩詞聞名于世。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 《論語》《弟子規》中,均蘊含著豐富的孝德文化。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孝德古文,讓學生在誦讀積累的過程當中,加深對古人孝德思想的認識與理解。比如,統編版六年級下冊《游子吟》正是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經典古詩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搜集相關資料,走進詩人、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再通過引導學生對詩文內容進行反復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母親對兒子深切的關愛,以及詩人對母親由衷的感激與對偉大母愛的謳歌。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當我們每一次離開父母時,父母都會為我們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從而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讓他們真正明白:父母的那些看似嘮叨的話語,親切的叮嚀與囑咐,都飽含著父母對自己濃濃的關愛。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僅要能夠明白父母的辛苦,體恤父母的不易,更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這樣的教學,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當中單一、枯燥的說教形式,讓學生能夠對孝道有更為真實的認識與體驗。教師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有效地夯實了傳承孝道文化的基石。
二、解孝德之本,滲透孝德之意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專業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感化。因此,教師要善于從語文教材文本中挖掘孝德教育素材,當語文教學與孝德教育進行滲透與融合,找準教育的時機與切入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懂得分辨是非、明白事理、懂得感恩、誠信待人,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
三、行孝德之舉,彰顯孝德之悟
對學生進行孝德教育僅靠誦讀經典詩文,解析教材文本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孝德文化,并落實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孝德不僅僅是對父母的孝順,還要推己及人,感恩生命當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對待他人、報答父母、回報社會。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能力與水平開展豐富多彩的孝德文化活動,從而保證學生的參與度與參與面。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當中,能夠獲得自己真實而深刻的感受,并且鼓勵學生將這種感受動筆寫下形成文字。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孝德文化,需要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具體實情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用孝德文化滋養學生的靈魂,讓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少年。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甘鴻雁.如何把小學語文教學和孝德文化巧妙融合[J].新課堂,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