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輝
摘要: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重點,閱讀是學生學習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推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以及語文素養的完善,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而言十分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有效方法。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然而,縱觀過去的閱讀教學,教師只是機械地灌輸,教學效果并不佳。那么在具體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閱讀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探究。
一、創設直觀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個人情感
教學情境是學生展開課堂知識探究活動的基本外部環境,也是影響學生課堂情感激發的重要因素,而閱讀過程又是一個主觀性的情感獲取過程,故要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就必須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情境創設方法、發揮情境促進學生情感激活的作用。而要想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設方法,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掌握多種情境創設方法,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情境由二維引入到多維,讓學生在對自身各項感官能力的充分調動中,喚醒沉睡的情感,獲得情感上的激蕩。
例如,在教學《月光曲》這一課時,筆者先是大致講述了這個關于《月光曲》的故事,使學生對故事內容產生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出《月光曲》這一鋼琴曲,并讓學生結合課文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當學生去進行閱讀時,清脆而富有節奏感的《月光曲》在學生的耳朵旁輕輕地響起,學生雖然聽不懂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感情,但也能獲得美好的聽覺享受,這便使學生的閱讀更能投入感情,隨后,筆者便結合課文來解析文中鞋匠、妹妹和貝多芬的情感變化,從而推動學生對文中情感脈絡的把握,使學生能夠解讀其中所蘊含的美好與感動。
二、挖掘文本情感因素,加深學生文章解讀
縱觀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大都是教師一味地向學生講解,這樣不僅沉重打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且還不利于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改變以往“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教學觀念,積極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進而對學生實行德育的滲透。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學生在習得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的熏陶,還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例如,在教學《懷念母親》這一課時,作者用一個個平凡的生活細節與樸實的話語為讀者展現了偉大的母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所以為了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帶領學生一同品析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感受“懷念母親”的文章中心。文章是這樣寫的: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淚流不止等詞都能體會到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失去母親的悲痛。筆者對學生說道:“同學們,這些語句都能表現作者對母親無限的思想,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贝龑W生品讀完畢之中,筆者為學生解析道:這些話句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兒子對母親的懷念以及難以忘懷”如此,通過帶領學生一同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深入剖析其中的重點詞句,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感悟,進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母親對“我”的愛,以及“我”對母親的懷念。
三、創設交流閱讀環境,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是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學習中所必須要養成的一項素養,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小學生往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其很容易便會產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這便可能會使學生喪失思維的自主性,而批判性思維則能夠幫助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反思一個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語文素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交流環境,使學生在和同學的討論中形成對某一問題的正確認知和看法,并在討論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批判思維,進而推動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時,筆者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交流探討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和理解,并使小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來了解地球目前生存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就“如何維護地球生態環境”展開討論,使學生能夠在與同學的討論中對目前地球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產生更多的了解,推動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而在這節課堂教學中,筆者則充分地將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感受自身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自身學習的主要性,繼而推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素養的完善。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有效性離不開教師有效教學策略的指導和學生的努力。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以此來優化閱讀教學效果,實現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培杰.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05):88-89.
[2]廖亞男.芻議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甘肅教育,2016(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