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已經成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很多地區和學校在實現了“校校通”、裝備了先進的多媒體計算機、交互式電子白板和寬帶網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也得到了應用的廣泛,形成了在公開課、實驗課、教研課上媒體技術運用成為亮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英語學科;整合
【作者簡介】張潔,南京市浦口區星甸小學。
2001年7月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了“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的指導意見。但是,這種應用不是僅僅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以下是我對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初步探索。
一、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1.優化導入,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導入新課時,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精心創設于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為學生展示漂亮的界面,在深深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有動力、有感情的參與學習,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的教學,我利用上課的前幾分鐘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欣賞一段自己在家中做家務的錄像,同時家中電話響起,然后教師用自帶的電話和錄像中的聲音進行對話:“Hello , Miss Zhang. What are you doing ? ”“I am sweeping the floor.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把學生帶入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在直觀、豐富的材料中猶如置身于真實的生活中,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2.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欲說說不清、學生又難以理解的知識點。
如果運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可以把重要的句型形象化、趣味化,突出重點,化難為易,取得最佳效果。例如在教授“Are they from …”句型時,教師先運用句型“Are you from China/America”與學生對話。接著教師呈現大本鐘和英國米字旗的背景,以及學生所熟悉的人物Mr White和Mrs White ,然后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 T:Who are they ? Ss:They’re Mr and Mrs White .
T:Are they from America ? Ss:No, they aren’t. They’re from England.
教師又利用多媒體呈現自由女神像和美國星條旗,以及學生所熟悉的人物Mike和Tim ,然后教師與學生對話:T:Who are they ? Ss:They’re Mike and Tim.
T:Are they from England ? Ss:No, they aren’t. They’re from America .
教師把多媒體運用于教學,實現了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能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輕松地完成學習的任務。
3.運用多媒體拓寬視野、增長見識。讓學生接觸更廣泛的天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是教學最需要重視的問題。例如,在教學《 I like dogs 》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們討論各屆奧運會的吉祥物,最后教師通過課件呈現出來,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了解關于各屆奧運會舉辦的時間、地點等其他知識,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即將舉辦的2020年第32屆日本東京奧運會。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傳遞信息,鞏固對表示動物的單詞的掌握,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同時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
二、基于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品嘗學習的樂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只有真正使學生。
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才有可能。而網絡教學更便于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我將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給他們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
例如,教學《Birthday》一課,我向學生提供一些名人的相片,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自己搜索心中偶像的資料,并進一步了解到其生日。還可以讓學生用電腦自主做一張班級生日備忘錄,進一步掌握有關日期的表達。通過網絡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既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有效地化枯燥為樂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化被動為主動,使教師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學生在課堂內興趣盎然,學生自身的創造性素質也得到積極主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肖映銘.基于“復雜范式”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抉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1).
[3]何克航.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教育技術通訊.
[4]孔維宏.中小學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實踐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