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語文這門學科一直是繼承了中華民族文化優良的傳統,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沉淀下來并總結出來的結晶。其中古詩文對于古代的中國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曾經的人們交流的方式與現代不太一致,他們使用文言文來進行表達自己的情感,而詩人更是將這一形式通過筆桿生動地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了許許多多流傳百世的優美古詩文。
關鍵詞:古詩文;中華文化;教學
引言: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當中,必不可少地要了解中華文化的起源和歷史經過了一步一步滄桑的歷程才有了現在的我們。如果要去追隨文化的起源,那便從古詩文開始了解,它作為古人之間抒發情感的渠道,也是古人們心中美好精神世界的一種存在。在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古詩文,它們是古代詩人們靈魂的溝通,仿佛在對這個世界訴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一、體會古詩文的韻味
古詩文作為中華文化留下了的精髓,它是各個朝代詩人的心血。我們熟知的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王安石、白居易、辛棄疾以及從孩提時代就開始背誦的唐詩三百首等等無一例外都與古詩文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古詩文中,我們仿佛穿越到了筆者的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或者是一個孤獨寂寞的住處,又或是百般滄桑洗禮下來的大徹大悟的場景。一個個長槍利刃在揮舞,一匹匹戰馬在戰場上廝殺搏斗。在這些場景下我們看到了詩人們獨具匠心的一面,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寬廣胸襟,看到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寂寞感慨,看到了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造化弄人,世態炎涼下滄桑的模樣,又有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憤懣與豪爽,以及宋代文學大家王安石的“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的思鄉和愜意的情懷。在這些短短的字里行間當中,蘊含了大量的情感寄托和感慨,他們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未來世界的人們當年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可能從學生們的角度來看,古詩文并不存在著多么大的意義,他們讀不懂那些古詩文的意思更是自然談不上喜愛這些。這時候就需要語文老師們進行協助他們去學習和研究,帶他們去了解那些字里行間的奧秘所在。初中生對于學習的專注力還不是特別的強大,沒有形成特別穩定的學習思維體系,這就需要老師們對他們進行一步一步的引導。老師們在此期間對學生們進行正確方法的灌輸,讓學生們自主地形成對學習獨特的看法和見解,從中引導孩子們,讓他們進行自我的分析從而找到最優的學習方式。每個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知程度、思維、以及方法都是有所不同的,這也就造成了他們學習節奏的不同,從而促成了學習效率的不同。
起初的學生們并不能深刻地讀懂古詩文,認為這些只是一些零七八碎的文字,沒有什么意義。如果要讓學生們在思維上真正地去跟隨這些古詩文,那就需要他們提前進行預習和了解。激發出學生們的興趣所在,在學生們預習好所講的古詩文之后,老師們就可以協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領悟新的知識,這也促進了知識的傳遞效率,使得教學任務得以快速地向前推進。在課余期間對學生們進行成績的驗收,考察每個學生對于知識接受的程度,以此來具體地布置教學計劃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讓學生們可以自發并且積極地面對語文古詩文中存在的困難,學生們也會慢慢地具備獨立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們再面對類似難題的時候可以從容地應對而不是焦急得摸不到頭腦,不知道從那里出發。在學生們找到了突破點之后,老師們就可以進行切入協作,使得學習進程順利地發展下去。
二、使用優良的教學方法
在學習古詩文當中,學生們的興趣一直提不起來并不完全是學生們的責任,老師們對此也有著一部分的責任。由于學生們處在一個身心發育還不健全的狀態,涉世未深的他們并不能體會古詩文所帶來的影響力,他們對于古詩文的理解也只是像復習題里的標準答案一樣按部就班地摘下來,所以理解力也相較于一些有著傳統文化基礎的人來說顯得膚淺了一些。這時候老師的作用將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能夠讓學生們深入地了解古詩文的精髓,就可以利用種種巧妙的辦法讓學生們對此感興趣,激發出學生們對于古詩文的興趣。其中就可以通過情景模式化的教學辦法,設身處地地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處在那個年代,那會有著一種怎樣的情感。比如,讓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自己在一個荒無人煙的茅草房里,設置一些故事情節之后讓學生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并與哪一首故事可以相結合。這樣一來,學生們通過自身來聯想古詩文背后的背景,激發出了好奇心使他們自發地想多了解一些古詩文,從而喜愛上古詩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詩文對于中華文化的影響意義重大,要想將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留下來的精髓傳遞下來,這必不可少的要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們努力地去了解古詩文,用合理的辦法去激發出孩子們的興趣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曉梅.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甘肅教育,2018(23):107.
[2]主父國慧.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思路與方法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