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園 單毅君 喬芳
內容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存在,承載著中華民族從遠古以來形成和傳承的民族精神基因,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道德觀念、情感寄托與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最為生動、最為鮮活的表達。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引入“非遺”資源,可最大限度地提升“非遺”的傳承與傳播,對實現國家語言文化戰略意義重大。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非遺”傳承傳播實現的路徑在于解決好“非遺”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語國際教育 傳承 傳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中華傳統文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戰略性指示。為貫徹中央文件精神,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部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教育重點和推進舉措。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不間斷發展傳承的悠久文明,外延博大,內涵精深,“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綱要》),凝結著能夠被傳承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思想政治、價值觀念等。我國主流傳統文化的研究成果豐碩,關于其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下簡稱“三進”)的問題,在各階段國民教育中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舉措也在陸續推進中。但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境遇還不容樂觀,在面向中外學生的漢語國際教育領域,還未真正從戰略意義的角度考慮其重要性與實現路徑。如何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進”工作,不但關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問題,更關系著國際知華友華人士的培養問題,具有重要的戰略和時代意義。
一.“非遺”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戰略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P22一方面,我國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漢語國際教育又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的有效路徑,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融入“非遺”文化,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意義。
(一)漢語國際教育可最大限度利用豐厚的“非遺”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非遺”文化最為豐富的國家。改革開放以前,受“五四”運動以來科學主義主流思潮的影響和“文革”時期席卷全國的“破四舊”運動的沖擊,我國對“非遺”的內涵理解和意義認同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谷時期,或視其為文化古董肆意打砸,或視其為封建迷信無情破壞。新世紀以來,隨著國際社會普遍對“非遺”價值認同的轉變,我國政府也開始逐漸加大“非遺”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傳播。
為使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于2005年頒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遺”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同時,國務院分別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先后批準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我國擁有包括中醫、京劇、珠算、古琴等在內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9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396個,涵蓋了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大類,形態異彩紛呈。如此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民間,融匯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代表著民眾的生活、情感、藝術、知識和信仰,也代表著民族的本真精神”[2],承載著中華民族從遠古以來形成和傳承的民族精神基因,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道德觀念、情感寄托與價值追求,是民族文化的最為生動、最為鮮活的表達。
漢語國際教育,就其表面看似乎是單純的漢語言技能訓練課,其實,語言學習與文化的傳承傳播密不可分。與主流思想政治文化和價值觀念等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情感性、趣味性、生動性和體驗性更為突出,特別適合國際學生了解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比如京劇藝術、剪紙藝術、書畫藝術和中國功夫等,一直以來都廣受外國友人的青睞和喜愛。地方性非物質文化資源更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對國際學生的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融入地方性“非遺”資源,也能促進外國人士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目前多數高校為留學生開設了《中華才藝》課,講授和學習中華戲曲、書法、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凡此,正可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素材,對豐富漢語國際教育內容,促進漢語國際教育水平,提升漢語國際教育影響力,實現國家語言文化戰略意義非凡。
(二)漢語國際教育可最大程度實現“非遺”的傳承與傳播
漢語國際教育牽涉的范圍其實很廣泛,其對象實際包括兩類群體,一類是世界范圍內的中華兒女,一類是所有的外國人士。我國在各國設立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是在境外實現中國語言文化傳承傳播的戰略選擇和有效途徑,在中華文化的浸潤和濡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是推進語言文化戰略的主要途徑。
“非遺”最大的特點是熔鑄于一定民族特殊的生活和生產中,是民族性格與審美習慣的“活態”存在,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更依托于人本身而傳承傳播。大學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最具影響力和表達力的亞文化群體,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動“非遺”研究和保護、傳承和傳播是極具現實性的戰略選擇,也是實現國家語言戰略的必由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趣味性、鮮活性、生動性,以及所蘊含的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等廣受國際學生的歡迎,他們更大范圍傳播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的良好路徑。
對于主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學生而言,“非遺”文化的傳承傳播是使命,也是職責。讓中國學生學習和掌握我國豐富燦爛的“非遺”資源,理解和認同“非遺”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能夠更加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發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產生熾熱的民族文化內需力,從而成為持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主體。在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中貫穿“非遺”理念,通過漢語言文化課堂和漢語言文化實踐活動,介紹我國的民間藝術,講述我國的民間故事,讓他們體驗我國的民間工藝美術等,讓自然山川地理與獨特的人文神韻緊密結合,讓抽象的文化精神與生動的參與體驗有機融合,會給國際學生留下深刻而持久的文化記憶,加深國際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的理解。傳播是一個動態的循序漸進過程,人們對于某種事物(觀念或意識)等的接受和持續選擇要經歷視聽覺上的注意、真正內心的注意、信任、接受、選擇、體驗和再選擇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受眾對受體的認識和體會就會不斷深化,進而熔鑄成觀念的東西掌握受眾。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非遺”教育,正可以借助傳播活動的動態性和不斷深化,實現對國際學生的持久影響,進而將其從文化的了解體驗者轉化為傳承者和傳播者。
二.“非遺”國際傳承與傳播的實現路徑
適應中央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戰略,從國家語言文化戰略層面考慮“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適宜路徑,是實現包括“非遺”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緊迫問題。就我國現階段而言,多維度、寬領域的文化浸潤是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承傳播的有效路徑,把“非遺”資源融匯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各個環節,落實好“非遺”“三進”工作,在課程建設、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文化體驗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
(一)“非遺”進教材
“非遺”進教材,就是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的資源加以充分反映和體現。一是要凸現“非遺”在漢語國際教育教材中的主體性,解決邊緣化問題。目前,我國漢語國際教育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比較突出,根據對我國30余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查顯示,文化課的比重僅占整個課程20%左右,“非遺”特別是地方性“非遺”的比重更小。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教材,如《中華文化與傳播》《中華文化才藝與展示》等中寫入“非遺”內容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還要鼓勵高校自編教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盤活省、市、縣三級“非遺”資源,以促進“非遺”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有效利用。二是要強調“非遺”在漢語國際教育教材中的系統性,解決碎片化問題。教材編寫要講求文化知識的系統性,對于任何一種“非遺”而言,不但要寫清楚是什么,而且要寫清楚為什么和怎么樣,同時還要寫清楚歷史發展脈絡。以鎮江市國家級民間傳說類“非遺”項目“白蛇傳傳說”為例,它不僅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更吸引了不同時代的杰出文人參與改編,從而產生了諸如戲曲本、話本、擬話本、小說等文學樣式,也有當代電影、電視等豐富的存在形態,這些不同的藝術形態所講述的人蛇之戀故事,表達著不同時代生活于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的婚戀觀念、審美訴求與精神品質。只有將“白蛇傳傳說”故事情節在不同時代的發展演變以及不同藝術形式體現的主題意蘊講清楚,才能充分反映和表現其傳承和傳播價值。三是要提升“非遺”在漢語國際教育教材中的趣味性,解決抽象化問題。“非遺”是文化中最為生動形象的“活態”存在,寫進教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該充分調動其本身的多形態存在,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提升其傳承傳播的趣味性,進而增加其吸引力。“白蛇傳傳說”在教材中的體現方式就很典型,除了文字敘述,可以輔以劇照、木版畫、鐵藝以及聲像資料,如電影、皮影戲以及鎮江市開發的金山寺白蛇傳大型水幕表演等,其傳承傳播的效應會大大提升。
(二)“非遺”進課堂
“非遺”進課堂,就是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的內容進行廣泛介紹和傳播。漢語國際教育的本質是讓中外學生了解和掌握漢語言文化知識,加深對漢語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其課堂是一個集合概念,包括課堂教學、專題講座、語言實踐、文化體驗和直接參與等多種形式。一是在課堂教學中講清“非遺”故事。如前所述,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其傳承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精神內涵,講清“非遺”故事是學生了解、掌握、理解和認同的基礎。二是在語言實踐中參觀“非遺”實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式多樣,物化形態是一種主要存在形式。因此,走出教室,走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讓中外學生們親手摸摸、親耳聽聽、親眼看看、親自聞聞,更能調動多種感官去感受和體驗“非遺”文化獨特美,加深對“非遺”的認識和理解。三是在主題活動中參與“非遺”體驗。為中外學生創設“非遺”體驗環境,讓學生親自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和復制活動中,更能激發中外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以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教學為例,可以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留學生講授中國漢字的發展歷程,從圓圈中的一點兒到“日”
的發展,再會意出“旦”字,從繪畫文字到象形文字到會意文字再到形神字,漢字文化知識脈絡清晰,漢字文化故事生動形象,引人入勝;然后通過精心準備的中國文房四寶,讓學生親自動筆進行書法實踐。融知識講解、觀摩體驗于一體的教學活動能極大調動國際學生的積極性,將看起來死的書法藝術活靈活現,授課效果一定會非常好。
(三)“非遺”進頭腦
“非遺”進頭腦,就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知識和所體現精神掌握傳承和傳播主客體。“進頭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過文化浸潤,包含著民族文化精神的“非遺”知識成為中外學生知識結構和文化記憶的一部分,隨著體悟的深入,更會成為積淀于學生思想中的無意識存在。一是“非遺”知識和精神掌握傳承和傳播主體,即要求漢語國際教師首先要熟悉和掌握中華民族優秀的“非遺”文化,理解和領悟“非遺”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所寄予的民族情感。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制定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教師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知識、闡釋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有專門要求。作為漢語國際教育教師,包括“非遺”在內的中華文化知識及其闡釋和傳播能力應是其最為重要的看家本領。二是“非遺”知識和精神掌握傳承和傳播客體。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質是提升漢語言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認同度,培養知華友華人士,“非遺”因為表達和顯現形式的親和力和情感性而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最大限度求得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真正喜歡和熱愛,成為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潛在資源或現實力量。
黨和國家充分認識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P201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活態”存在的特殊性,成為傳統文化中最為脆弱的一部分,客觀上需要加大力度去保護、去研究、去傳承和傳播;也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存在,使其成為傳統文化中最為鮮活、最為生動的一部分,客觀上增強了人們了解、掌握、理解和認同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更加適合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的素材。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應充分解決好“非遺”“三進”問題,為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為實現國家語言文化戰略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公約選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常峻,黃景春.“非遺”保護理念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傳播與應用[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5(1).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JGLX17_082);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SJCX18_0720)。
(作者介紹:蘇夢園,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單毅君,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喬芳,文學博士,江蘇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