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宋德正
摘? ?要: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為區域教研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契機。當下,京津冀教研協同發展主要包括工作室協同、教研組織協同、教研基地建設、人員交流、基于學生活動的教研及網絡教研等方式。為更好地實現京津冀基礎教育教研協同,教研協同要以區域教育發展需求和自身特點為依據,圍繞新課程改革,設計教研協同遠景規劃,逐步推進教研協同,促進教育協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教研質量;內涵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6.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33-0017-03
一、問題提出
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是以提升區域教育質量水平、促進教育內涵發展為目標,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示范性作用。教研協同發展不是簡單拼接,而是促進區域教研內涵發展,增強教育教研活力,提高區域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并通過教師的教育實踐行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當前,京津冀基礎教育雙方或多方各種教研協同的有序開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研活動組織的協調性、解決教師發展問題的實效性、提升整體教研層次的質量、教研活動的系統性和長遠性等方面,還需有待提升。
提升區域教育教研內涵發展是一個教育長遠發展戰略。首先,教研內涵發展體現在教育觀念的更新與發展,教育觀念直接影響教師在課程改革和教學實施中的教學行為,其體現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其次,教研內涵發展體現在教師的教育執行素養和能力,教師專業素養包括理論素養、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組織能力、課程認知與實施能力等;再次,教研內涵發展體現在教師對教育科研、教研的內在需求與渴望,并將教研視為教師自我發展之源;最后,教研內涵發展體現在教育共同體的發展,包括學校教育科研、區域教育科研的整體發展水平與層次。
開展區域教研協同有多種渠道和方式。由于京津教育在全國具有領先水平,而河北基礎教育教研層次與水平相對滯后,借助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對提升河北教研內涵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拓寬教研協同渠道,促進教師隊伍建設
京津冀基礎教育教研協同發展,需要克服協調組織不易、地域差異明顯、教育發展相對不均衡等實際問題,同時,教研交流又需要借助活動、場地或具體載體才能有效實施。為此,開拓各種渠道,克服現有困難和問題,成為了京津冀基礎教育教研協同發展的重要課題。經過三地實踐,課題組提煉出了較為有效的教研活動形式或模式,主要包括:工作室協作,教研組織協作,人員交流、集體研討活動,教研基地建設,基于學生活動的教研,網絡教研等形式。事實上,各種形式相對獨立,又相互補充、交融,通過多種渠道或形式,可將京津冀基礎教育教師納入教研共同體,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工作室協作
工作室是區域教研的重要抓手,發揮工作室的聯結作用,可助力整個區域教研建設。工作室具備諸多優勢,如服務對象與工作場地相對固定;有教研帶頭人,可以引領、輻射一批教師教育教學;一般有工作計劃、研究課題、教育資源等;與教研機構或專家學者有良好的合作關系;部分工作室有資金資助或掛靠單位支持。在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背景下,區域工作室的協作,可以大大發揮工作室的特點或優勢,形成工作室之間的良性協同與合作。例如,保定市第一中學與北京市第四中學之間的協作,雙方達成合作協議,北京市第四中學在保定市第一中學共建名師工作室,并正式掛牌運行,以工作室為紐帶,兩所學校優秀園丁共同做示范課,開設名師講堂,同時對保定區域內的部分學校教師做現場講座和指導,雙方互為“遠程教育合作學校”,借助工作室,將北京市第四中學的教育理念輻射到保定多所學校。
(二)教研組織協作
教研協作組織的建立需要經過接觸、組接、交融、共建四個階段。目前,很多學校之間或區域之間的教研協同已經進入基本接觸階段,需要完成教研交流組接階段,還遠遠沒有形成教研協同的廣泛參與、多方對接的局面,三地的教研交融與共建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合作組織有學校間的合作,如保定市蠡縣7所學校與北京市豐臺區第二中學的教育、教研協作;有教研組織間的合作,如河北多所學校參與到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育協作與教育資源共享體系;亦有北京部分高校或教研機構與河北某些區域(縣、區)的教研協作等。
(三)人員交流、集體研討活動
教師交流是人員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交流形式也具有多樣性。比如,派遣優秀教師到對方學校任教,學習對方教學經驗并有效地運用到本校中;短期“同課異構”、講學、課題研究等,便于實施操作。此外,還有三地教研部門間的合作,教研部門協同有利于提升教研人員的素養與能力,例如,作為大型集體教研活動,北京市近幾年組織召開的“北京市中小學學科教育大會暨京津冀基礎教育課改聯盟工作會”,會議吸納天津、河北眾多教研員、教師參與,教育研討會內容豐富,真正發揮了引領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的作用。
(四)教研基地建設
天津市提出教育聯動“飛地”概念,吸納部分河北小區域進入到天津教育、教改活動中,幫助河北部分區域整體提升教育質量。另外,北京部分高校將河北部分縣、區作為課改實驗基地,如首都師范大學,以對口幫扶革命老區阜平縣為契機,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共建項目,帶動革命老區中小學教師進行較高質量的教研活動。以北京、天津名校在河北開辦的分校為基地,進行教研交流,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八一學校相繼在保定、石家莊建立分校,分校聚集了北京優秀教師以及到北京原校進修學習多年的當地教師,以這些教師為骨干,吸納當地眾多教師,共同舉辦、召開各種教研活動,提升了當地教研活動的質量。
(五)基于學生活動的教研
基于學生活動的教研活動,主要開展于北京、天津周邊區域,組織兩地或三地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觀、游學和軍訓等活動,三地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好交流。由于地域、組織管理、經費等問題,基于學生活動的教研很難大范圍組織實施。
(六)網絡教研
教育資源共享是基礎教育教研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手段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三地教育資源共享,在現有優質網絡教育資源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建立教育資源共享體系,縮小區域間教育差距,以推動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例如,北京市第四中學的遠程教育服務,采取“訂單式”教研服務,河北某些區域或學校可以提出特別“定制”,目的是根據被服務學校的具體情況與需求,開展教研交流與教研活動。
三、京津冀基礎教育教研協同模式的進一步創新
京津冀基礎教育教研協同模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特征、機制、原則的類型,主要包括教研目標、方式、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與區域經濟、文化、資源等密切相關。根據前文分析,當前,京津冀基礎教育教研協同存在多種模式,這些模式各有特點,又具有互補性,那么,如何抓住教研協同關鍵點,在新形勢下繼續創新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模式,促進三地基礎教育發展,是當前京津冀教研協同的重點和難點。
(一)以區域教育發展需求和自身特點為依據
京津冀教研協同涉及到三地的管理體制、教育規劃、資源分布、地理位置、教師觀念與結構等,整體實現三地教研協同是一個復雜體系,同時又對三地基礎教育具有重大和深遠影響。三地教研協作,要服務于協同發展總體戰略,因此,明確京津冀基礎教育發展的基本需求和三地特點,以構建適合京津冀三地教育教研協作的模式。首先,制定合理政策、制度,鼓勵社會、學校、教師廣泛參與到三地教研協作中,做好統一規劃與協調,設計工作重點,克服關鍵難點,提升工作效率,實現教研協同的整體協調發展;其次,以區域教育發展需求為起點,根據三地基礎教育的不同特點和資源優勢,實現三地互惠、共同發展。
(二)圍繞新課程改革,促進教研協同發展
新課程改革圍繞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與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程改革對教研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從教師發展角度看,如何通過教研協同整體提升區域教師素養,成為了教研協同的重點;從課程發展角度看,如何提升區域課程建設能力、優化教育資源,實現三地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是教研協同的關鍵;從教研為教育發展服務角度看,如何實現當前教研轉型,全面推進京津冀教研工作轉型發展,是教研協同的重點與難點。
(三)設計教研協同遠景規劃,逐步推進教研協同
循序漸進、依次推進、實現共贏,是京津冀教研協同的基本步驟。三地教研差異是現實存在的,教研對本區域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然而,教育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與協調發展,為區域人民提供滿意的教育,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為此,在共贏基礎上,發揮各區域的優勢與特色,有序推進基礎教育教研發展,通過京津冀基礎教研協同發展,整體提升京津冀基礎教育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