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鳴
內容摘要:“核心素養”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新觀點,核心素養的提出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語文核心素養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與以往的“三維目標”相比,語文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了更為全面的要求。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包括語言、思考能力的提升,還包括對審美和文化傳承的影響。個性化閱讀可以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成,促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形成閱讀促進寫作,寫作帶動表達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 個性化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面向每一個閱讀者,尊重個體的閱讀和理解。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開放的時代,閱讀教學尊重學生個性是培養獨立人格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只有學生對文本能有個性化的理解,才有可能實現個性化的表達,進而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可見,個性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創新,也是實現“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這一課程理念的途徑之一。在中學閱讀教學中適當開展個性化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
一.激發個性化表達,促進語言的構建和應用
相比起以往學校統一要求的課外閱讀,個性化閱讀更加側重于尊重學生的個體個性,同時尊重學生的表達意愿。相對自由的閱讀活動能夠大大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減少了應付式閱讀行為的發生。相對自由的閱讀能夠活躍學生的思想,使學生思維變得更加敏銳,進而對身邊的事物更有想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激發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和表達,創造機會讓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見解。學生個性化的表達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傳統的語文教育往往注重書面寫作而忽視了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訓練。而課前分享小故事的活動則平衡了這兩者的需求,學生可以在在理解故事的前提下,將故事的人生哲理轉換成口頭語言展示給同學,在將自己喜歡的故事展示出來的同時,展示了學生自身的風采,促進語言的構建和應用。
二.培養自由的思想,促進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個性化的閱讀是一定意義上的定制式閱讀,個性化的閱讀培養個性化的思想。個性化的閱讀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學生的束縛,使學生的思想更加自由開放。初中生處于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比較強烈強烈。這為個性化閱讀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直接的接觸和交流是探索世界最直接的途徑,但由于一個人的現實接觸面是非常有限的,這將大大約束了探索的范圍。而閱讀是接觸更廣大的世界的一個便捷的間接途徑,通過閱讀去接觸世界,能夠大大拓展探索的寬度和廣度。傳統而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紙質書籍,去與作者交流,理解他們的思想,參與他們的故事,探索不同領域的精彩。現代媒體的出現,更是使閱讀的渠道多樣化,學生不僅可以閱讀紙質書籍,還可以通過電子渠道,閱讀更多的文章,更加便捷地與世界溝通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接觸到更多思想,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在不斷的思想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閱讀作為學生接觸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渠道,對于他們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初中生雖年齡相仿,所處發展階段相似,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而有差異的個體。他們的成長環境有所不同,個性有所差異,導致他們既具有群體共性,又具備不同的個性。在閱讀時,應尊重他們的不同和差異,允許對同一段文本出現不同的見解。初中生思維比較靈活,思想沒有被世俗嚴重地束縛,在這個階段中進行個性化的廣泛閱讀,能夠更多地接觸到新事物、新思想,保持個性化的思考,避免思想僵化,廣闊的思維為多樣的表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閱讀引發的感悟主要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直接對話,個性化閱讀作為閱讀教學中的新嘗試,能夠搭建起學生和閱讀之間的橋梁,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促進個性化閱讀的實施,首先需要教師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尊重和理解學生個性,在閱讀活動中進行有效引導。其次,進行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實踐要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法,分析學生的不同情況,做到活動和指導具有針對性。再次,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更多樣化的文本并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最后,閱讀成果展示要利于展現學生個人的不同個性,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形成良性循環。個性化閱讀活動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要求教師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與時俱進的思維模式。可以說,語文個性化閱讀實踐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嶄新嘗試,同時也是一個挑戰。
參考文獻
[1]夏丏尊,葉圣陶.閱讀與寫作[M].岳麓書社,2012.
[2]崔志國.開展課外閱讀,促進習慣培養[J].新課程,2015(1).
[3]劉旭強.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文教資料,2011(5).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