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當前師范院校的“語文教育學類”課程的教學還多是采用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影響了師范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和師范生的專業素養。結合本校師范教育的培養方案及課程的特點,論文論述了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運用于“語文教育類”課程群的教學的具體的構建方案,并對該模式的運用與效果進行反思。
關鍵詞:混合學習 語文教育學 構建
一.困境與背景
2017年教育部出臺新的師范專業認證文件,提出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強調遵循師范生成長成才規律,以師范生為中心配置教育資源、組織課程和實施教學,將“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作為師范生核心能力素養培養目標。語文教育學類課程作為師范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對培養師范生的語文教育教學能力,達成培養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要以產出為導向,“以教師為中心”的僅限于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已不能合師范生培養的產出導向。以漢語言文語文教育類課程,具體包括“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學技能,師范教育專業為例,語文教材分析等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課程教學的對象是將來從事語文教育的師范生,培養目標都是培養適應中小學師資要求的語文教師。這要求語文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支持者與組織者,應該有很強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緊密結合信息技術的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等。中小學的教學實踐已在運用新的多樣化形式,如互聯網+學習,通過各種平臺,課堂合作討論探究性性學習,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結合等。相對而言,高校師范的教學還停留在課堂學習,教師獨白式講授,期末試卷考試或一篇論文的學習形式的階段。由此看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講授式課堂已不符合師范生培養的產出導向,亟需改革。
二.三模塊混合學習模式的構建
以混合學習理念為指導的背景下,本研究以當前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認證要求為指導,結合本校師范教育的培養方案及課程的特點,進行“語文教育類”課程三模塊混合教學模式實踐改革。具體來說,即在語文教育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將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和網絡及其他學習媒體學習結合起來,線上與線下教學混合交替互補。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實現了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轉變,從而使教學更為有效。同時,針對以往只局限于課堂教學,忽略了師范生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之后的學習,交流和拓展,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深度,本改革擬把課程的教學分為課前預習模塊,課堂教學模塊,課后拓展實踐模塊,三個模塊線上線下混合進行,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中文師范專業認證目標的師范生。
1.整合課程內容
根據《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學技能》,《中學語文教材分析與運用》等語文教育類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理論知識體系,精心組織,將課程內容專題化,問題化,對內容中的知識點進行細化。先是確定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分布到各個章節中,并發給學生人手一份。然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學習方式,設計教學過程,配置三個模塊教學資源。課前,課后的模塊以線上學習為主,主要是拓展學習資源,如開發與建設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視頻課程、微課視頻、各大MOOC課程,中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網以及微信公眾號的資源等。線下的課堂教學則主要解決共性的難點問題、解答學生在線上不便提出的問題和檢查學生的實踐操作等。
2.改革教學方法:探索三個模塊的教學資源開發和組織運用
(1)課前學習模塊: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可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資源(如中國國家精品課程、校內精品課程、網易公開課等網絡平臺上搜集到的相關視頻材料、或是自己借助微課制作工具創作的微視頻資源,語文教育課程網站,中小學課程資源網,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視頻等)等教學資源按照專題分類整合好,并將這些資源通過微信平臺、QQ群等工具發布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學習課堂教學上要用到的資源。學生課前自己通過查閱各種線上資源,根據教學目標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學習,師生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微信等進行即時的交流與互動,使課程教學從“以教授知識為主”轉變成“以創造性解決問題為主”的新型課堂教學。
(2)課堂教學模塊:細化目標、精講知識點。教師提煉升華學生課前學習中的問題,師生互動現場答疑。教師針對學情,精講本節課的理論知識點,與學生討論課前所閱讀的教學資源。而線下則主要解決共性的難點問題、解答學生在線上不便提出的問題和檢查學生的實踐操作。
(3)課后拓展實踐模塊:教師應把課堂上講解的重點、難點知識及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發布到微信平臺、QQ群等供學生進一步分析討論、思考。同時對于預習階段完成的實踐作業,如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的教案、說課提綱、PPT、個人或小組書面報告、試講或說課短視頻等,根據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以及教師的課堂師范點評,指導,進行課后反思,修改。在個人允許的情況下可向教師和其他同學公開,接受在線點評。同時,任課教師還要準備本次課堂教學知識的拓展學習資料,并將其發布到微信平臺、慕課平臺,QQ群等,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及學習的深度。尤其是選修課,在于縱深發展,需要較為廣泛深入的的閱讀。
三.三模塊混合學習模式的反思
三模塊混合教學模式對于。這種教學模式如果要更運用得更為合理有效的話,需注意以下幾點,方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強化師范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有積極的作用:
1.要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特點進行教學組織
把握好課堂講授內容與在線學習內容的比例,將線下課堂與在線兩種學習內容及方式融合到一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總體上而言,基于課前,課堂,課后三模塊的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第一,將背景介紹性的內容,安排到課前學習模塊,充分濃縮,以懸念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第二,將概念,理念,原則等核心理論知識,濃縮到課堂教學,以理論問題的方式敦促學生發散性地思考;第三,將參考資料,與理論相關的案例,視頻等資源,安排到課后模塊,以學習研討的方式擴展學生的理論視野,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如理論部分,側重對理論的理解及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培養實踐技能的課程,側重模仿練習為準;以拓寬知識面,促進學生向縱深研究為目的專題選修課,則側重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和質疑能力。比如“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作為核心必修課程,線下課堂教學需注重核心學課理論知識,教學目標的認知,理解,分析質疑,答疑提問,線上學習則要安排閱讀相關主題的書籍及論文,以促進對理論的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語文教學技能課,需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踐展示,點評,提出建議,線上學習則要注重觀摩案例,進行實踐練習。
2.依據學情,設計開發線上教學資源
混合學習的特點共同特點是:多媒體特性、交互性和體現學習者的中心地位。比起單一的課堂線下教學形式來說,其獨特之處在其更具有情境性、更加實時性、更強的擁有感和更加隨時隨地學習。這種變革也給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信息加工能力,制作優質的在線學習資源,使信息技術具像化和抽象知識的能力充分融入課程教學的設計之中。混合學習中大量資源需要借助網絡和移動手機平臺學習。因此教學資源的選擇和開發就非常關鍵。網絡資源紛繁蕪雜,有些案例,教學設計,教學視頻等,未必是起能夠示范作用的,或者能適合所教的不同學生對象的,因此需要教師強大的信息篩選和加工設計能力。
“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導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將二者結合,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1]。教師要對等手機客戶端應用軟件展示網絡平臺上發布的教案、課件、作業、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安排進行設計編輯,形成優質資源。比如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的線上資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理論學習方面的,如國家及省級的精品課資源網,也可以是老師錄制的關于本專業重點與難點的微課;二是實踐方面的,包括基礎教育中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視頻與教學反思等。
廣東省高校教學改革項目:師范認證背景下語文教育類課程混合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廣州大學教學改革課題:基于于MOOC的師范語文教育類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中國電化教育,2004(3):1-6.
(作者介紹:李麗華,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