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紹霞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發掘學生情感,讓情智并融,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主要從小組合作、游戲學習、體驗生活、講述故事中感受學生數學情感的培養策略,從而促進學本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本課堂;情感;策略
一、在小組合作中培養數學情感
合作學習能培育小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彌補面向全體教學所帶來的不足,小組內小學生一起討論探究,一起克服難題,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自信。如在學習蘇教版三上《認識周長》一課教學中,教師呈現繪出樹葉輪廓的動畫,說說觀察到了什么?是從哪兒開始畫的?是沿著什么地方畫的?又是在哪兒結束的?教師指出一周的長度就是周長。讓同桌合作,一人用手指沿書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邊摸邊指出封面的周長,另一人觀察看摸的是否正確。小組同學一起觸摸書本、桌面、文具盒、膠帶等物體表面的一周,一邊觸摸、一邊描述、一邊比畫,同時感知物體表面一周的長短。教師引導小學生去了解書本封面周長的測量方式,他們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用刻度尺量,再將各邊長加起來的,也有直接用軟尺量的,有的小學生先用線繞物體一周,再去量線的長度。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小學生在合作中探尋知識,幫助測量周長有困難的小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測量與小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能認識數學的價值,形成愛思考、勇質疑的學習意識。
又如在蘇教版五下《圓的周長》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小學生探求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何關系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小學生想象、體驗、感受,掌握圓的周長公式,提升他們的操作與交流能力。教師讓小學生比較22英寸、24英寸、26英寸的車輪,說說哪一個車輪的周長長?比較三個車輪的直徑和周長,說說有何發現?說一說網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幾倍?小學生4人一組,在硬紙板上畫出4個大小不同的網,并把它們剪下來,有的小學生負責測量,設法測量出每個圓的周長,有的小學生用軟尺量,也有小學生先用線繞一圈,再量出這一圈線的長度……有小學生負責記錄下每個網的周長、直徑,計算出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有小學生負責匯報結果。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索,能理解圓周率的含義,發展數學思考,提升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在游戲學習中培養數學情境
教師要順應童性,要融入兒童的內心世界,站在兒童的立場去探知他們的想法與情感。教師要設計一些小小學生喜好的小游戲,讓小學生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習得數學知識,收獲成功體驗。小游戲的設計要生動有趣,能吸引小學生的興趣,讓小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知知識,并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如在蘇教版三下《認識年、月、日》一課教學中,教師以猜謎游戲的形式導課,呈現謎面,小學生的興致高漲,紛紛投入猜謎之中,當小學生說出謎底是“日歷”后,教師呈現日歷的圖片,讓小學生說說:“從圖中你獲得哪些信息?”小學生從日歷中了解到這些信息與日、月、年有關。教師開展“爭獲勛章”的游戲,讓他們說說自己了解的年、月、日有關的知識,再進行組內的交流,每組只要說出一個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就能得到一顆“小星星”,答對最多的組就能獲得“榮譽勛章”。教師呈現問題,讓小學生統計歸納,并回答“1年有30天的是哪幾個月?有31天的是哪幾個月?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的是哪個月?2月有多少天?”從小學生的回答中評出“學習小能手”。大月、小月的記憶是教學難點,教師設計游戲活動,讓小學生快速地找到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小學生選用不同的記憶方法,有的用拳頭記憶法,邊握起拳頭邊講解,讓小組其他同學邊聽邊學;有的小學生用口訣記憶大小月。教師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知識的學習融入小學生的生活用比賽、游戲的方式引發小學生的探學興趣,讓小學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年、月、日的知識。
三、體驗生活中培養數學情境
小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有時難以從知識的講授中捕捉蘊含的思想方法。教師要依據小學生年齡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選擇生活化的內容,引發小學生探知的興趣,促進小學生的感知理解。數學學習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教師要考慮小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將小學生的個人經驗、生活世界視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讓小學生在操作、交流中獲得親歷的體驗,課堂也變得富有情趣。如在學習蘇教版三下《24時計時法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小學生欣賞《新聞聯播》的片段,讓小學生說一說這個節目是晚上幾點鐘播出的?可是節目是如何預報的?為什么會不一致呢?教師呈現商場的圖片,讓小學生讀出營業時間,并讓小學生比較8:00~20:00與上午8:00—晚上8:00,說說哪個商店的營業時間長?教師以生活中的問題引發小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去探尋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間的轉換規律,從而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四、講述故事,培養數學學習情感
教師要根據知識特點,將數學內容融入有趣的故事中,讓數學故事成為學習的載體,能引發小學生的注意,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拓展小學生的視野,啟迪小學生深入思考。有趣的故事能讓小學生喜歡上數學,產生探求數學奧秘的熱情。如在蘇教版五下《質數和合數》一課教學中,教師向大家介紹了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的和”,并介紹了陳景潤每天以超人的勤奮和頑強的毅力致力于數學研究,每天工作在12小時以上,最終證明了“1+2”,他的拼搏精神成為我們小學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師以陳景潤探究知識的故事,引發小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奇妙、有趣,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注重思維的發展、情感的體驗,要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探究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林志堅.打造感性的理性課堂——小學數學情感教育滲透思路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 (12).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