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萍

【摘要】目的總結胸腔閉式引流患者臨床疼痛護理的方式。方法隨機抽取我院100例胸腔閉式引流患者,將100例患者依照具體的護理方法分成護理組與觀察組,觀察組使用常規護理,護理組在觀察組的護理方式上聯合使用疼痛護理。結果護理組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相比觀察組明顯更好,且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觀察組。結論胸腔閉式引流患者使用疼痛護理,能夠提升臨床護理的有效性,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胸腔閉式;疼痛護理;引流手術
臨床外科的治療過程中,胸腔閉式是一項重要的使用方式,一般臨床多使用在氣胸、膿胸、血胸與胸腔積液中。但是引流過程中患者常常出現程度嚴重的疼痛癥狀,因為劇烈的疼痛會加大患者的恐懼心理,直接影響術后預后效果,因為對患者開展有效的疼痛護理,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取得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以下對胸腔閉式引流患者開展疼痛護理的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0例在我院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最大的71歲,年齡最小的19歲,平均年齡(38.87±11.01)歲。將100例患者分為護理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5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方式,護理內容對患者的病情做密切監督,對患者實行飲食護理、呼吸道護理以及胸腔閉式引流觀察護理等等。
護理組患者在觀察組的護理基礎上實行疼痛護理,主要的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1)心理護理:疼痛是一種復雜的機體體驗,需要從多種方面對心理與生理做全面干預,對患者使用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夠加深患者對疼痛的認識程度,以做好面對疼痛足夠的心理準備。患者入院之后,因為自身疾病的疼痛,和使用閉式引流實行的有創治療而造成的心理恐懼,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放大痛感。針對此,護理人員在患者剛剛入院時,就需要對患者給予足夠的關心安慰,耐心的傾聽患者的訴求,以充分的對患者與家屬的心理做了解,并且依照患者具體的情況開展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述閉式引流實行的必要性與積極性,并且以成功治愈的案例強化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講述疼痛產生的原因,讓患者能夠對疼痛的各項知識有足夠的了解,鼓勵患者向護理人員反映疼痛程度,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2)疼痛護理:對患者開展胸腔閉式引流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因為各種因素而出現劇烈的疼痛感,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有足夠的關愛與體貼,用溫柔的話語和輕柔的動作,舒緩患者的心理壓力,放松患者的精神能夠弱化其對疼痛的感受能力。護理人員可以選擇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和患者進行討論,或者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有趣的電視節目,將患者的注意力從疼痛感上分離出來。如果患者實在是痛的難以忍受,可酌情讓患者服用止痛藥以緩解疼痛感受。對患者使用疼痛護理的方式,讓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實現最佳的心理與生理狀態,以更好更積極的配合治療工作,以便于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胸腔內的積液排出。
1.3統計學分析
本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手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16%,肺不張發生率為16%,均高于護理組,且護理組的住院時間比觀察組更短,兩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參見下表。
3.討論
疼痛是胸腔閉式引流管患者術后康復最大的不良因素,患者常常因為害怕疼痛而強忍咳嗽,使得痰液無法順利排出,而使得肺膨脹失調,發生肺部感染等不良并發癥。
胸腔閉式引流手術后,患者常常會告訴護理人員引流管傷口位置有劇烈疼痛,手術后72小時內,患者的疼痛與疲倦感強烈,護理人員需要對按著的疼痛等級做準確評估,同時檢查患者的傷口觀察是否存在腫脹、包塊情況,檢查引流管有無堵塞等。對于疼痛出現的原因,護理人員需要使用通俗的語言詳細的告知患者,手術后疼痛主要是因為胸壁傷口痛,而氣體、液體在排出體外的過程中,肺膨脹程度良好,引流管和肺擠壓容易造成胸內痛的情況出現。
舒適心理環境的營造,護理人員需要安慰與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放音樂、交流方式都有助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讓患者保持穩定的精神情緒。在患者咳嗽、排痰的時候,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輕提引流管,避免因為引流管的隨意擺動而加重傷口的疼痛感受。依照醫生的要求合理使用鎮痛劑,讓患者在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中休息。
舒適環境的營造保持患者床鋪的整潔干凈,當患者的血壓穩定之后,將床頭抬升30°至60°,這樣有助于患者呼吸與引流。每天對患者的胸部彈力繃帶做仔細檢查,觀察其適宜程度是否讓患者覺得舒適,觀察患者皮膚有無破損;晚間可延長血壓的監測時間,保證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質量。
本次研究,護理組患者實行疼痛護理,護理效果相比觀察組使用常規護理更好,表示疼痛護理使用在胸腔閉式引流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夠切實提升臨床護理質量,讓患者以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未來臨床可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