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摘? 要:隨著課業改革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成為了各個高校的制定發展方針和政策的重要方向,教師也越來越注意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使用創新性教學方法,增加學生課堂積極性和活躍度,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不僅讓學生消化基礎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競爭思維等多種必備實踐能力。特別是對于高等職業高校來說,學生們的文化基礎參差不齊,教師也沒有經過專業的素質教育培訓,而且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主要是就業,所以高校必須要加強學生能力和實踐思維等方面的培養工作。文章將以高職網絡專業學生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究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以期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力,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果。
關鍵詞:高職;網絡專業;工匠精神;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0-0182-03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urse reform,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olicies. Teacher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with students, us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ing students' classroom enthusiasm and activity, and creating a relaxed and pleasant classroom atmosphere, which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o digest basic knowledge, but also makes them digest basic knowledg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thinking and other necessary practical abilities. Especiall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cultural foundation is uneven, teachers have not undergone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mainly employment, s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practical thinking.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network maj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learning effec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twork major; craftsman spirit; strategies
互聯網技術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與各行各業實現了深度的融合,特別是辦公室自動化、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技術的迅速涌現,更是大大加大了互聯網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果說以往不識字的人被稱為文盲的話,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不懂得互聯網技術的人也應該被稱為文盲。
從目前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情況來看,各個企業對互聯網人才的需求并不小,很多非科技公司甚至專門開設了互聯網工作實驗室以促進本企業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但是仍有很多網絡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臨找工作難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一類畢業生在學校所學的互聯網知識不是太基礎,就是已經過時,不適合當前各企業發展需求,這不是高校在制定教學政策時出現判斷失誤導致的,而是互聯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材的更新換代跟不上互聯網發展的速度,加之很多此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將心思用在提升自身能力、思維、方法等方面所以造成與市場發展脫軌的現狀。
高等職業學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因為很多高職學生走出校門后大多是投入到就業大潮之中,而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于本科和專科的大學生相對較差,這已經給就業造成了很多的困難,所以很多高校就發揮自身優勢從實踐教學方面出發,將注意力主要放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上,這種教學理念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采用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在課上向學生傳輸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操作過程,然后利用課下時間給學生布置大量練習任務,秉承著“熟能生巧”和“題海戰術”的觀點,雖然這種教學流程能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明顯的看到學生成績和操作方面的變化,但是并不利于學生思想和意識方面的培養[1]。
一個人即使他再聰明,實踐操作能力再豐富、成熟,如果沒有正確的精神導向指引根本無法獲得進步。特別是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的概念,要求更行各業都能提高思想覺悟,不斷在專業領域進行鉆研,真正的使“職業”變成“專業”,并最終形成“愛好”。通過觀察當前高職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一線教學經驗發現,很多學生雖然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但是在以工匠精神為代表的職業精神培養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缺少工匠精神的指導學生不僅在學校不能自主進行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精神,到工作崗位以后也會表現出消極怠工的情緒,影響企業效益。針對這一問題,各高職院校近幾年都加大了工匠精神在網絡專業學生教學中的比重和滲透度,教師也響應學校提出的號召和方針政策的指引,在教案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積極的進行調整,力求樹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一、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來源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是由聶圣哲提出的,他在培養學徒時提倡古時木匠師傅善于鉆研、不斷創新以及不斷突破自我的職業理念,并在次理念的影響下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木匠人才。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工匠精神不再局限在木匠職業當中,正在向更多的職業中發展。
2016 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出了當代工匠精神的含義,即“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幾年我國政府和媒體大力強調和發展工匠精神的內涵,并在各行各業形成共識,尋求職業發展上的不斷進步[2]。
聶圣哲曾提出:中國的教育要學德國、日本而不是美國。在重視制造業發展的同時也不忘記教育的輔助功能,特別是當前中國處于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轉型階段,“中國制造”的標簽不能丟,不僅如此還要追求“中國創造”,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知道下,總結和應用其中的規律,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工匠精神不僅要有“匠心”,還要有“匠魂”。很多行業可以實行學徒制,從小就定向培養學生的業務能力,在長期的與師傅的接觸中獲得言傳身教的體驗,并最終將工作變成終身的愛好,在興趣的影響下精益求精。
(二)工匠精神的含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的含義也不僅僅停留在愛崗敬業的層面,除了提高業務能力外,還要求工作者自身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和能力。1. 敬業。敬業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要求工作人員的在工作崗位上能熱愛自己所處的環境,盡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務和工作,這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美德。很多企業在招聘職員時就明確的提出敬業精神的要求,這也直接表明了敬業精神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性。2. 精益求精。專業素養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工匠之所以被稱為工匠是因為他們的技術,能解決普通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因此這就要求工匠在日常的訓練和實踐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本職工作當中,不要一遇到問題或者困難就選擇逃避或視而不見,嘗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找到解決方法,并做好總結和記錄工作。3. 專注。專注是一種態度,是“堅持”一詞在工作中的表現,一個聰明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一個專注的人或早或晚都會摘得勝利的果實。工匠的技能不是一蹴而就或者從書本上就能獲得的,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正如庖丁解牛一般,從看到工作的表面,到抓住工作的規律,最終掌握工作的中心,一步一步實現技能的提高。4. 創新。創新能力響應了“中國創造”的要求,一個沒有創新的國家只是沿著別人的腳步前進罷了,想要趕超別人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另辟蹊徑,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特別是在網絡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沒有創新,核心技術永遠掌握在別人手中,沒有創新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3]。
二、高職教育中培養網絡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發展和完善的必經之路
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方針制定是以企業和市場發展為導向的,學生的培養方向離不開高校領導的教學理念,通過對大量的互聯網企業和人才創業基地的調查發現,有不少的工作單位除了要求學生具備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以外,還要求學生能夠聽從單位的安排,與同事之間能和諧相處,具有團隊精神,甚至很多專業不對口的企業根本就不看重學生基本能力,卻強調學生具有認真、創新等能力[4]。
面對這一市場需求,高職院校必須滿足企業提出的要求。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都是校企合作形式的,為了保障學生就業率、提高高校教師隊伍質量和資金運作,高校必須將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二)工匠精神是企業進步和競爭的重要保障
從目前的市場發展規律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向智能化、復合型的發展道路,因此對于網絡專業的學生需求量增大,但是觀察企業錄取生源發現,很多企業寧愿聘用實踐能力不好的專業學生,也不愿意聘用業務能力較強的高職學生,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企業都意識到能力是可以他通過培養獲得的,但是工匠精神不能在短期內養成。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員工長期處于這種文化環境下,不自覺地就會受到影響。好的企業文化會形成積極向上的工作作風,而壞的企業文化則會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在強調企業文化影響的同時,企業也不能忽視員工的工作態度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三)工匠精神是學生提升和進取的精神引領
工匠精神不僅能應用在學生未來就業之中,還體現在學生在校學習活動之中。工匠精神不是一天養成的習慣,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發揮著強大的作用,通過觀察成績優異學生的日常表現和課堂學習情況可以看出,這一類學生很喜歡利用課下時間進行鉆研,并能積極的與教師進行聯系,進行交流。課上的問題能做到課上解決,課下的時間用于參加活動或研究,與同學之間保持良性的競爭合作關系,面對老師交給的任務也能盡善盡美的完成。在這種習慣和精神的指導下,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學生都能安排的游刃有余、快速高效,所以成績高、基礎扎實,具備主動創新思維。
三、高職教育中培養網絡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筆者通過分析大量實驗調查和一線教學經驗發現,工匠精神高職網絡專業有很強的適配性,主要表現在網絡專業教學、實訓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態度三方面,為在網絡專業中強調工匠精神提供理論依據。
(一)網絡專業教學與工匠精神具備高度適配性
高職網絡專業教學主要偏重學生實踐能力操作方面,雖然計算機技術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但是計算機技術教學仍屬于教育領域,教師的職責不僅是要教授學生知識,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平時的言傳身教傳授職業精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因此網絡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講究工匠精神,例如可以改變教學方法,使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例如將班級分為幾個小組,每半個月布置一次實踐研究活動,小組成員內部自行分配任務和分工,并在課上進行報告,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分組時要綜合考慮成績、能力、性別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要積極轉變自身角色認知,樹立“學生中心”意識,教師則成為引導者和輔助者[5]。
(二)實訓教學與工匠精神具備高度適配性
網絡專業的上課模式基本上以實訓教學方法為主,雖然在流程、內容、方法、工具等方面與傳統工匠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并不妨礙工匠精神在網絡專業內的實施。網絡專業的實訓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工匠精神含義:首先是創新,計算機技術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網絡專業的學生自然不能與社會脫節,必須不斷的觀察、總結相關新技術,并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在摸索的過程中奠定創新的能力,培養了創新的意識。其次是精益求精,網絡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并不復雜,很多學生的問題出在不能堅持,面對復雜的代碼、軟件工程就放棄或逃避,將一次又一次進步的機會推在門外。最后是敬業,實訓教學的目的就是為學生就業打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敬業精神培養方面的內容,因此強化工匠精神就非常有必要了。
四、高職教育中培養網絡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具體策略
在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校企合作建設了一批實訓基地,實現校企深度對接,重視學生職業態度養成,對實訓學生進行靈活的監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實踐證明,專業實訓確實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工匠精神。
(一)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
高等職業學校一般都與相關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合作,最主要的表現方式就是建立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設立是學生與企業接觸最多的場所,在這里除了有專業教師的指導和教學以外,還有企業相關管理人員參與其中,不定期的向學生宣傳企業文化和工作經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受到良好的實踐教學,還能獲得大量的工作經驗,并且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下,學生也能樹立創新意識、合作競爭意識[6]。
從學校角度出發,開展校企合作計劃不僅能提前讓學生接觸到企業文化和工作經驗,還能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最終還會投入到學生的教學和設備更新方面,提高學生的教學體驗,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二)重點強調“三個對接”工作
這里的“三個對接”工作指的是:1. 專業設置和企業需求對接。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最終是要投入到市場當中,所以高校不能盲目的照搬其他高校的專業設計,要根據產業發展的需求定向培養人才,高校要制定自身獨特的人才培養計劃,并最終形成品牌。2. 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對接。工匠精神所要求的精益求精是建立在基礎能力之上的,所以平時的課本設置和教學方案編纂必須符合當前行業發展的標準,教師在課上也要積極的補充附加知識,健全學生學習架構。3. 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網絡專業畢竟是偏向實踐性的專業,所以不能一味的傳授理論知識,但是也要看到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具有指導性的作用,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的培訓,要將理論知識和操作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三個對接”工作是計算機專業學生“工匠精神”養成的重要路徑,要求我們整合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構建多層次、多途徑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培養學生學習態度
為了讓學生快速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國,在校期間就要加強學生敬業、專注、精益求精、創新精神的培養。首先,教師要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之中插入教育的內容和因素,建立一種良性的師生互動關系,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方便教師在課下觀察和指導學生,彌補能力或學習上的不足。其次,高校也要利用好升旗、班會等集體教育時間,還可以通過在走廊、宿舍等場所貼標語的形式給予學生激勵,另外高校也要強調教師“工匠精神”的培養,定期在各個專業內舉辦研討會,方便老教師向新教師傳授教學經驗和學生學習情況[7]。
(四)施行完備監管制度
計劃的實施離不開一定的監察管理制度,為了推動“工匠精神”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培養進程,高校領導也要制定詳細完備的監管制度,例如可以通過聽課、問卷調查、檢查學生實訓情況等方法獲得比較全面的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情況。但是要特別注意要慎重采用懲戒機制,給教師和學生一個比較輕松的學校氛圍,一旦出現問題,高校領導不要先找負責人,在積極解決問題之后,再約談相關人員進行追責。
五、結束語
綜合所述,高等職業學校教育與專業高校學生培養存在一定不同,因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主要是向實踐和就業方向發展,所以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更傾向于強調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業務能力,這為學生的未來就業提供了保障,也滿足了市場和企業對復合型、實操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筆者通過觀察發現,與專業學校畢業的學生相比,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在態度和思維方面存在缺陷,具體表現為不認真對待個工作、缺少創新精神、理論知識素養不高,分析其原因可知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缺少這方面的教育。
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在追求數量穩定上升的同時還要看到質量不斷升級的需求,而這與國家所強調的工匠精神有很大的關系,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專業,網絡專業的學生在提高理論和實踐素養的同時,還要提高自身職業意識,突破自身局限,爭取創造更大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述,晏文勝.高等職業教育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研究綜述[J].教育觀察,2018,7(20):140-142.
[2]歐陽葉.心理引導在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6(02):111-114.
[3]南瑞萍.高職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影響因素與培育路徑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8.
[4]于文婧.我國中職教育“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5]羅菊萍.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8.
[6]何雅琴,張飛.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福建電腦,2018,34(03):83-84+106.
[7]李萍華.高職計算機實訓教學中的學生“工匠精神”培養[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