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銀橋 張廣玄
【摘要】本文采用理論與課例結合的方式, 對初中生物分組實驗與課堂教學實施同步的策略進行較詳細的闡述,深入細致地論述了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與課堂教學同步的方式總結出相應的策略,對于如何提升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提高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建構高效課堂的方法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它值得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推廣應用,以更好促進在課堂上進行分組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的同步進行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初中生物;分組實驗;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在多年的初中生物學科教學中,筆者向來把學生實驗看作是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知識重要手段。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科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分組實驗的實施和作用已被提升到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況且,現階段義務教育階段生物教學大綱對于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全面的生物科學素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為了迎合新《標準》的改革要求,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師不僅要有主動創新精神,而且要在課堂上創努力造條件,精心挑選一些實驗內容、認真設計能開展分組實驗的課例,組織學生主動參與、親自體驗,完成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基于這一思考,筆者在初中生物學的部分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邊授課邊指導學生做實驗的教法,初步起到了既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動手實驗操作的效果。現分享如下。
一、細研《標準》要求,明確新時代初中生物學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目標中指出:“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倡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陪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環節的核心要素,制約著教學活動的過程,研究如何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目標結構體系,是帶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教學實踐的核心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落實實施,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在部分生物課課堂教學中把一些學生的分組實驗同步起來,達到彼此促進、相互鞏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改中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二、精挑利于課堂教學同步的實驗內容,體現教學相長的教學氛圍
活躍生物課堂氣氛,努力改革生物課堂教學方式,特別是減少如以往實驗課與課堂教學課分開進行而帶領學生在不同樓層的課室來回奔波的困擾,提供給學生在同一課室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即時可以完成的分組實驗的環境,老師需要努力做到:精心挑選實驗內容,盡量提供一些簡易安全的實驗器具和有較強代表性的實驗材料,擬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出人人都可設計實驗、人人樂意做實驗的良好教學氛圍。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就通過精選如七年級上冊的“觀察種子的結構”“觀察花的結構”,七年級下冊的“觀察豬心的結構”,八年級上冊的“觀察魚的外部形態特征”“觀察青蛙的外部形態特征”“觀察家鴿的外部形態特征”等,組織學生參照課本中的“觀察與思考”的要求和步驟,按照其中的觀察指引、操作步驟(或者學生自己的設計的方案)逐一去認真完成觀察任務,在課堂上不僅容易獲得直觀性認識,也容易結合課本中的“討論”逐一總結出相應的學習目標高效完成課堂上的學習任務,而教師也得到了“減負”——在這些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老師只要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即可,真正體現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
三、挑選身邊簡易材料,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
為了完成分組實驗與課堂教學同步的教學過程,我們可以關注身邊與實驗內容有關且容易獲取的實驗材料,既給學生感受到“生物科學知識來自生活”道理,也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組織小組探究性學習,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體驗實驗過程、共享實驗感受,有效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完成七年級上冊中《觀察種子結構》的課堂教學時,因在選擇材料上用到了可以食用的花生種子和玉米種子,雖然有不少“貪吃”的學生對完成這個實驗早已充滿了期待,但如何引導學生有序地完成這個觀察實驗并順利地總結出“被子植物種子的基本結構特征”呢?老師或可以現場演示(或利用多媒體)如何按步解剖種子的過程和怎樣觀察種子的重點結構,并結合直觀、形象的圖例來幫助學生了解實驗、觀察過程;老師或在學生動手觀察植物種子的胚的結構時,巡查指導學生能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方法;老師或在學生觀察胚乳的結構時,引導學生通過正確滴加碘液、觀察胚乳部分的變色情況來理解“碘酒遇淀粉變藍色”的特點,以此加深學生對種子的特殊結構的認識;最后可以建議學生用列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鞏固相關種子的知識,共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老師或還可以建議學生一邊解剖、一邊將解剖好的種子的各部分結構按一定的次序擺在桌面上逐一比較、辨析,鞏固知識點;老師或建議學生另用一張實驗報告紙畫出種子結構相應的形態特點并標注其名稱和作用,再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用多媒體展臺邊展示觀察成果邊講述觀察過程和體會等。這樣處理的好處,既能體現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調控課堂教學的技能,同時又檢查了學生對實驗完成、知識提煉的情況,突現實驗與教學同步的成果。當然,我們在選擇每一節課的實驗內容和教學要求時,為了方便操作,只求當堂能解決1-2個生物知識點的內容即可。總之,課堂上如能選用一些有“吸引力”的實驗材料來調動和指導學生親手體驗、有效討論,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共同學習的。
四、精心備料,培養學生“堂上完成實驗”的良好習慣
在課前采集(或培植)一些對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有促進作用的實物或標本是很關鍵的。如在講授“觀察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一課時,如果能帶領學生在校園范圍內現場采集到相應的代表實物來促進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即時了解所采集的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特征先有直觀的認識,再結合教材上的知識介紹,能清晰地鞏固相應的知識點,從而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若遇到某些選材在課堂上完成有難度的,我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分派學習任務的方式分開幾個實驗內容,指導各小組學生分別按照自己需完成的任務去進行實踐活動,然后再把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匯總、共享、歸納形成學習成果,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另外,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完成實驗與課堂教學同步的習慣?其實除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實驗操作熟練演示過程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外,教師可以在課前對所選的實驗內容、實驗材料、實驗步驟等進行多次練習,以便收集相關的注意事項,爭取在課堂教學時不出差錯,一次成功;或在班上挑選幾個平時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代表在實驗前進行適當的培訓和訓練即可。這樣可減少學生因實驗過程產生的失誤造成對相應生物知識理解上產生的懷疑,同時也避免了某些突發情況和不可預設情況的出現。比如,在“觀察魚的外部形態”“觀察青蛙的外部形態”“觀察豬心的結構”等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雖然對實驗材料只是部分進行簡單的解剖,但對它們的課前準備的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事前做足了準備工作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課堂上出現部分學生“手忙腳亂”而陷入尷尬局面,同時也避免降低課堂效果的不良現象的發生。
五、彰顯以“學生為主”,加強課堂教學中分組實驗過程的指導和管理
在生物分組實驗與課堂教學同步課的教學中,注重加強學生的實驗指導和管理工作,始終以“學生為主”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本人親自去動手、動腦,主動參與每一個實驗的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性,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如,在“觀察花的結構”實驗中教師就可以不主動參與,只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和學習的過程也能獲得同樣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驗中讓學生知道怎么去觀察以及怎樣觀察才能更好地達到學習的目的,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物、腦中有指,才能順利地完成觀察與學習共同提高的完美結合,就如完成 “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進而牢固掌握“花的結構及作用”等生理功能的學習任務。
總之,從目前教學改革中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挑選出學生易于操作和觀察的各種分組實驗方案,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確確實實、輕輕松松地玩中學、樂中學,鞏固生物知識和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作為堅持生物課教學一線的授課教師,我們應該對“生物分組實驗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予以高度重視,它一來可以省去因實驗教學和課堂教學分離帶來的課室與實驗室來回奔波之苦,二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和當堂鞏固所學知識。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已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學習成績、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優化了分組實驗與課堂教學同步的有效實施,也使生物科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七年級生物學(上.下冊)[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裴愛莉.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N].教師報,2006.
[3]孫秋菊.淺談在生物實驗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J].中國基礎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