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并組織好不同對象、多種形式的對話活動。對話又是多元而又開放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教師、教材編寫者之間有效的對話,不斷提高對話質量和閱讀效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見,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并組織好不同對象、多種形式的對話活動,讓學生實實在在經歷對話的過程,在對話的場景中,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對話又是多元而又開放的。
一、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而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對話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閱讀心理過程,通過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引導點撥,給學生以人文關懷。
上課伊始,可以設計簡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導語,誘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時,先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問學生是什么?啟發學生展開形象思維;第二步,在圓圈里畫一個正方形,問學生這樣的圖形又像什么東西?(銅錢)第三步,在這個銅錢里畫一個人,寓意什么?提示學生“人鉆到錢眼里去,寓意六親不認”;最后導入: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這樣內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鉆到錢眼里,一心只認得錢,連自己的親弟弟也不認!”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簡筆圖形導入,激發了學生興趣。
引導學生充分讀書之后,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啟發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走進文本。如教學《紫藤蘿瀑布》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有人說,把紫藤蘿比喻成樹精靈的一綹兒長發也是可以的,你覺得可以嗎?
生1:可以。
師:為什么?
生1:因為既然是精靈嘛,頭發想必就是彩色的。而且在微風的吹拂下,也是動態的。
生2:不對。頭發不會從上往下動,只會左右飄散,而紫藤蘿花是從上往下的。而且頭發很沒有氣勢,顯得小家子氣。
師:分析得不錯,同學們還要注意“一綹”這個詞,字典上解釋,“綹”:線、麻、頭發、胡須等許多根順著聚在一起叫“一綹”。從這我們知道“一綹”讓人聯想到得是物的長,而沒有寬的感覺,而紫藤蘿不僅長而且寬,把紫藤蘿比喻成樹精靈的一綹兒長發不太恰當。
針對“你覺得可以嗎”這一問題,教師在課前已經預設學生的“答案”會有肯定否定兩種,課前從字典上查到“綹”字的意思,抓住“綹”字,智慧理答,在課上與學生巧妙對話,引導學生從形態上分析“紫藤蘿”不能喻以“一綹兒長發”。
二、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也是以文本為媒介而進行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見解或提出自己的疑問,可以評價別人的意見或與別人進行爭辯。如執教《老王》分析老王人物形象環節: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能夠體現老王人物形象的語段,談談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議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個 ? ? 的人,從 ? ?看出。”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小組討論交流,交換看法,互相補充。對話過程中,學生處于一個學習共同體中,互通有無,聯手合作,共享成果,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與合作。再如講《孔乙己》一課時,有的學生問“為什么孔乙己的出現時總有笑聲呢”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只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唇槍舌戰,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對話中中,學生們敢想了,敢質疑了,敢表達自己的見解了,培養了動腦的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多重對話關系中的核心。初讀課文時,一定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自主閱讀。如果學生才初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還沒讀準,句子還沒讀通順,詞語還沒理解,課文還不熟,教師就匆忙地組織對話、交流;有的急著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一兩句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反復地進行朗讀、感悟、體會、想象。此時,學生對課文整體還沒有形成印象,把握不準,對課文的重、難點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詞、一句、一段進行揣摩感悟,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學生體會不深、理解膚淺,泛泛而談,不得要領。與文本對話成了“夾生飯”。
在精讀階段,要引導學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讀、背、寫、畫、演、做等方式實現與文本、作者對話,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生命存在的價值、精神相遇的愉悅、心靈成長的幸福。
四、學生與教科書編者的對話
新的課程標準修訂提出并增加讓“學生”和“教科書編者”的對話,目的是讓學生擴大閱讀范圍,能夠從課文前后獲取相關信息,把握單元主題,關注導讀提示和課后習題等,使語文學習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發揮課文的示范作用。
每新學一單元,要引導學生讀一讀單元導語和課前預習導語,看一看課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自讀課文的旁批,還有閱讀提示。每個單元的導語,對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包括知識點或能力點,都有提示。如七上第二單元課文由《散步》《散文詩二首》《秋天的懷念》《<世說新語>二則》構成,單元導語明確了“親情單元”,提示了學習的重點有朗讀注意語氣節奏的變化、品味作者抒情方式等內容。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編者意圖,預習和學習時更加有的放矢。
教學中,要進一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教師、教材編寫者之間的有效對話,不斷提高對話的質量和閱讀的效果,走入“你中發現我的境界”,共同奏響一曲曲美妙的心靈之歌……
參考文獻
[1]馬燕.略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9(90):67-68.
作者簡介
閆紅祥(1977.04—),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