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蕓

摘要:目的:分析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效果及滿意度。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收治療的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隨機分作兩組,各組50例。甲組采用常規護理,乙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CNP),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乙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甲組,P<0.05。結論: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效果顯著,不僅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護理滿意度,還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上值得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急性心肌梗塞;護理效果;滿意度
急性心肌梗塞在心血管疾病當中比較常見,多發于老年人群中,具有發病急、病情惡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臨床護理路徑是近些年來臨床當中較為常用的一類新型護理方法,能夠為患者從心理上、病情方面提供一個全面的個性化護理服務,預后效果較好[1]。因此,本次主要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和護理方法
1.1臨床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的100例對象均勻選自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收治療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以數字隨機法將其分作兩組,各組50例。甲組包括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處在51歲-85歲之間,年齡平均在(72.21±8.32)歲;乙組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處在50歲-86歲之間,年齡平均在(71.35±9.28)歲,兩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性別、年齡)沒有顯著的差異,可以實施進一步對比,P>0.05。
1.2護理方法
甲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辦法: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給予吸氧、止痛、靜脈溶栓、心電監護、臥床休息等護理。
乙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臨床護理路徑:(1)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統一對小組成員進行相關培訓。(2)制定臨床護理路徑流程及內容,主要分為時間、日期及內容三個部分,內容上可分為藥物、治療、檢查、飲食、活動、健康知識宣教、診斷、護理方法以及并發癥的預防護理等方面。制作CNP表格,設置相應的護理目標及內容。(3)患者入院后,為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檢查、診斷、運動及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護理,為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臨床護理路徑方法、醫院及病房情況,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流程來進行每一項操作,每完成一項需患者進行簽字。(4)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的了解,提前對并發癥進行預估,提前制定應對措施,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若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并發癥,需對出現的并發癥進行記錄,以便對護理方案及時作出調整。(5)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劇烈心絞痛等癥狀,在治療期間需進行各類檢查以及儀器監護,極容易引起緊張、恐懼的不良心理情緒,所以,需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隨時觀察患者心理狀態,為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幫助及緩解患者緊張及恐懼的心理,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依從性。另外,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開窗通風,定期為病房進行殺菌消毒,為患者播放舒緩的音樂。護理人員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需耐心對待患者,采用柔緩的語氣和患者交流。(6)在患者出院之前,為患者講解出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飲食及運動訓練方面的指導,讓患者填寫好臨床護理路徑表,并給出建議[2]。
1.3指標觀察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包括平均住院時長及并發癥發生率兩個方面,并發癥有心源性休克、泵衰竭、心律失常、發熱四類癥狀。(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技術、健康教育、護患溝通及病房環境等。
1.4數據統計處理
本研究所獲的所有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9.0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例(%)] ”表示,用“χ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選擇“t”進行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甲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長為(11.29±3.15)d,乙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長為(6.87±1.63)d,乙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長明顯低于甲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2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4.00%,乙組患者并發癥發生9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8.00%,乙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乙組50例患者中,非常滿意45例,滿意2例,不滿意3例,護理滿意度為47(94.00%);甲組50例患者中,非常滿意25例,滿意11例,不滿意14例,護理滿意度為36(72.00%),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臨床癥狀方面大多不穩定,發病急且病情變化快,伴有各類威脅生命健康的并發癥,所以,對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高效的臨床護理干預尤為必要。CNP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模式有所不同,傳統常規護理模式比較統一、缺乏針對性,且護理內容不夠全面。而CNP護理模式是依據患者入院時的病情特點,具有前瞻性的實施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利用CNP表格,為患者詳細設計護理目標及內容,并將各類可能存在的并發癥考慮在內,同時提前制定出應對措施。CNP護理模式中對并發癥的提前預防、提前預估、提早發現以及盡早治療的理念,能夠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及效果,還有利于提升護理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增強患者治療及護理的配合度,促進患者預后[3]。
本次主要針對心肌梗塞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效果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甲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長為(11.29±3.15)d,乙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長為(6.87±1.63)d,乙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長明顯低于甲組;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2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4.00%,乙組患者并發癥發生9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8.00%,乙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甲組患者護理滿意36例,護理滿意度為72.00%,乙組患者護理滿意47例,護理滿意度為94.00%,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甲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采用CNP護理干預,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還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提高護理質量及效果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效果顯著,還可以提升護理滿意度,臨床上值得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陳俊.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干預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1):78-79.
[2]石金蕾,劉小燕. 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對急診時間、搶救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7):106-107.
[3]季彥楠.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急性心梗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當代臨床醫刊,2017,30(05):3381+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