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予


摘 要:伴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第四十二個年頭的到來,中國各行各業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國家基建到市場經濟,中國的整體國力已然從“中國制造”走向了“中國創造”。中國的時尚產業也伴隨著中國的崛起,摒棄掉了以往“山寨”、“抄襲”的名片,走向了中國風的自主設計上來。其中,潮流文化——作為時尚行業中的小眾文化一支,更是掀起了一陣“國潮”熱。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更是成為了“國潮”熱的催化劑,為“國潮”提供了更為有效、更快速和更全面的推廣平臺
一、小眾潮流文化
隨著人們對生活豐富程度的追求不斷升高,時尚和潮流文化已經不再單純的以服裝來進行定義,而是涵蓋到人們生活的每一處細節,可以是一件物品,也可以是一種理念和行為。對于潮流文化產品可以分為四大類:服飾及配件飾品、化妝品、生活用品、藝術品。
小眾潮流文化作為時尚產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雖說沒有像主流時尚文化那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追根溯源依舊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而不斷豐富著,如“街頭”、“朋克”、“原宿”、“搖滾”等等。最早的潮流文化起源于美國,由于美國娛樂產業在20世紀后期就已經達到十分成熟體系,因此很早便對亞文化形成了高度包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傳入我國。日本作為亞洲最早的發達國家,是亞洲潮流文化的發源地,也是目前東西方潮流文化結合最為成功的國家。之后在2000年和2010年后,由于香港和韓國的娛樂業在不同時期的迸發,因此大陸在這兩個時間段分別受到了港臺潮流文化和“韓流”的影響。在這四種潮流文化的影響下,也逐漸形成了目前中國大陸的潮流文化。
在受到不同潮流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大陸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投入到創建自身品牌上,由于經濟實力與設計實力的不同,同時受到國外潮流品牌的擠壓,即使國潮品牌百花齊放,但依舊參差不齊,很少的國潮品牌會受到市場的追逐。而在近兩年,由于老牌運動品牌李寧的轉型成功,推出潮流品牌——"中國李寧"并在紐約時裝周進行走秀,這成為掀起國潮熱的一個標志,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和審視國潮而不是一味的盲目追求國外的品牌。
從四個典型的潮流文化地區的發展情況來看,潮流文化的發展與該地區的娛樂產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娛樂產業也是推動潮流文化的必要手段之一。伴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規模和速度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使用成本的降低,網絡視頻已經成為普遍網民的主要娛樂消費之一,截止2018年,我國網絡視頻用戶數已經達到7.25億人「1」。用戶不再局限于電視綜藝節目,而更青睞于互動性更強的網絡綜藝,2018年,我國網絡綜藝數量為124個,兩年間呈井噴的態勢增長。同時,2018年前三名的網絡綜藝播放量分別為48億次、35億次和35億次「2」。
二、互聯網綜藝與國內潮流品牌
隨著國民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對于亞文化的包容度也越來越高,網絡視頻平臺也將目光投向更多的亞文化市場上來,希望通過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小眾文化來刺激用戶的新鮮感和忠誠度,如搖滾文化主題的《樂隊的夏天》、說唱主題的《中國新說唱》以及潮流文化品牌主題的《潮流合伙人》等,而綜藝內明星的穿著搭配更是吸引粉絲們的追逐。由于國潮品牌的整體規模較小并且目前網絡綜藝成本極高,因此國潮品牌很難承擔高昂的節目贊助費,因此只能通過綜藝內明星和選手的穿搭來進行推廣,這對于產品的設計和對明星的選擇有著極大要求。如果得到了明星的認可,在大部分粉絲中也會得到很高的追捧,如國潮品牌“華人青年”、“ROARINGWILD”等品牌頻繁出現在各大網絡綜藝中,成功的提升了國潮品牌在公眾視野中的出鏡率,而不是被歐美潮牌所統治。
對于近些年關注與潮流文化和亞文化的綜藝的不斷誕生,社會和業內人士也是對其評價褒貶不一,一部分人倡導社會對于不同文化包容度的提升,而另一部分人則批判類似節目缺少了對文化的專業理解。潮流文化綜藝的推動者致力于通過網絡和明星所產生的市場流量來支持潮流文化的發展,而反對者則認為小眾文化的精神在于不被流量市場所消費。一種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的趨勢是會走向更為寬廣的受眾人群,而前提必將會暫時舍棄掉一部分大眾所無法理解的精神來降低門檻,而這部分需要花費時間成本對大眾進行教育,這也是社會多元化所必經的革命過程。
三、發展趨勢
隨著網絡紅人產業的不斷完善和網絡用戶對其要求的提高,網紅已經不在是最初“紅極一時”的隨機個體,而是像娛樂明星一樣有著完善的包裝和培訓團隊進行支持,因此網紅的存在程度也日漸提升,目前除包裝的成熟度和作品的質量外,其他方面已經呈現追趕娛樂明星的勢頭,甚至有些網紅的知名度和身價已經超過部分明星。而網紅的優勢在于其與網絡用戶的互動程度能夠更好的拉近用戶的交互體驗感,對于產品的推廣更能貼合網絡用戶,從而降低了意見領袖的天花板,擁有同樣流量和更為親民的形象,使用戶更能對所推廣的產品產生親切感。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紅也將與娛樂明星自然的結合,不在有高低級的觀念差異,而是形成一個完善的網絡娛樂生態,而對于國潮品牌的推廣也會提供更多的選擇對象。
中國已經進入5G時代的初步階段,5G的到來不僅僅是一次互聯網的提速,更會改變用戶對于互聯網的使用習慣。目前短視頻的猛烈生長,也預示著踩著進入5G時代的腳步,互聯網的主要交互方式已然從文字圖片走向了視頻,視頻對于用戶感官的刺激是高于文字和圖片的,但是對于內容的呈現要求亦是非常高,而高頻率的視頻更新勢必會導致用的審美疲勞,因此無論是網絡綜藝或是國潮品牌,如何在高要求的內容創新時代,去呈現更新鮮和更深刻的產品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參考文獻
[1]2019網絡視聽發展報告,2019
[2]2019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