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吳怡 苗文凱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實體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沖擊,我國各行各業借由互聯網實現了經濟轉型,變現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阿里雙成交金額九年間翻了3200多倍,高速增長的曲線是電商經濟的縮影,盡管電商發展如火如荼,仍舊存在一定的憂患影響電商行業。本文就社群經濟引領下的電商發展為落腳點,重點論述社群經濟作為新的經濟類別為電商行業所提供的契機,以及社群經濟的自我價值所賦予電商行業的優勢。
關鍵詞:互聯網+;電商行業;社群經濟
引言
隨著智能機的普及以及移動網絡的遍布架構,形如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業務、新技術、新生態的落地生根,沖擊了傳統的實體經濟,我國各行各業切實力行抓住時代契機積極進行了創新轉變,一改以往銷售模式,以多元化視角鏈接潛在客戶,從而刺激了產業鏈的健康延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海爾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已然具備了一定的產業生態系統,基于此衍生出了新的用戶平臺,更甚發展出了新業態,諸如O2O、移動支付以及可穿戴設備等豐富了交互的模式。這些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個性化營銷,幫扶一批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能夠以低姿態進入市場,拔高了一定的創業成功率,一種近乎互利共生的生態系統依靠著社區經濟作為驅動力不斷完善。
一、雙11購物狂歡背后的電商行業存在隱患
雙11購物狂歡節自從進入大眾視野就以高熱的速度進行增長,無形中讓用戶們產生了消費共鳴,且這股熱潮逐漸影響到了國積電子商務行業。雙11的爆發顯然迎合當下時代人們的便捷式購物需求,通過刺激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潛在消費欲望,以人口紅利和電商行業的爆炸增長作為發展的跳板。但是進入到互聯網+時代,電商行業發展已然進入瓶頸期,我國人口紅利優勢已然失勢,這也不斷地向電商行業提出了更長遠的發展要求來規避全名購物狂歡之下的多重隱憂。
1.走量模式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電商行業往往借由電商平臺進行貨物的傾銷,而“走貨量”成了考核基線,很多平臺為了進行市場博弈吸引消費者,往往采取大幅度讓利的形式,將價格不斷壓低,進而導致依附平臺的商戶只能通過薄利多銷的形式實現經濟創收。但是,在3C數據、家電、個護等各個領域,消費升級的現象呈現走高態勢,而在這種形勢下,消費個性化和差異化成了消費者眼中市場應當具備的主流業務。優惠作為噱頭的消費決策帶來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走貨量”的模式是否能夠滿足日益個性化和碎片化的產品需求,時間將逐漸驗證其兼容性。在廠家視角下,電商平臺的壟斷意識愈漸強烈,甚至暗示廠家站隊,對同行進行資源壓榨,盤剝企業等企業競爭行為,電商行業發展的平衡極大程度受到了平臺的介入與定義。
2.電商紅利正在逐漸消失
電商主流平臺的壟斷,讓廠商上貨選擇受到的限制,現階段電商主流平臺集中在了阿里和京東,致使產品的銷售渠道盡管日趨成熟,但是在銷售表現上的自主發揮空間越來越局限,電商興起之際的紅利已然屬于電商平臺,品牌、產品、實力不具備優勢的企業在電商角逐的優勢已然走低,不具備長期競爭力,僅僅以低廉價格作為參與到競爭的籌碼,實則一種自我犧牲式的營銷。
3.線上發揮不出來線下的優勢
電商平臺的覆蓋能力超群,借由網絡媒介將通過流量實現線上的用戶與平臺的交互,實現商品的交易,但還需要依賴線下物流行動力。隨著電商覆蓋局域的不斷擴張,輻射能力呈現衰減的趨勢。我國地域遼闊,現階段的電商物流還尚不能承載超大配送,很多地點、地段并不具備配送條件,特別是送貨上門的服務的局限性。O2O概念的出現直至實踐足以證明,線上和線下完全可以統籌協作,而不是單單可以選一棄一的關系。
二、隨著互聯網+深入發展,社區經濟引領電商新發展
1.互聯網封口是社群經濟
不論是阿里巴巴的線下零售門店,還是小米獨特生態系統模式,但整體表現上都在向市場證明社群經濟對于現行的電商發展就有前瞻性。正是基于以上企業的電商生存之路探索的共同之處即社群經濟,互聯網+推動了社群經濟的全面到來,將互聯經濟早期拘泥于流量為單一吸引力,以規模作為號召力的模式,隨著智能硬件的更新迭代使得其成為萬物互聯的工具,在互聯網+時代下,社群的構建顯然成為了電商平臺提高用戶黏度和關聯度的關鍵,能夠掌握社群經濟規律且自如運轉以社群經濟為布局切入點,將能夠高效地利用用戶之間的關聯性,將,從而將企業的生命價值以及生命周期經可能延展。
互聯網+時代下社群經濟就是產品和消費者之間不再就簡單的功能上的對接,消費者開始在意除卻商品固有價值屬性之外的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等靈魂性質的東西,從而增稠信任。基于共同的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群體,發生群蜂效應,形成蜂窩狀態,在既定范圍內互動、交流、協作、感染,使得產品能夠作為鏈接關鍵,形成反哺的價值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粉絲情節的裂變,利用得到具有一定的持續循環效應。
2.社群經濟加速電商行業尋求轉型的步伐與嘗試
電商行業整體增長乏力已然成為未來幾年發展的趨勢,社群經濟的巨大價值將作為電商行業兼容并蓄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嘗試。當前粉絲效應強烈且粉絲作為首要消費能力人,通過觀念重合區域的大數據處理,很多企業實現了固定群體的目標,且已有客戶將作為生命活力幫助企業刺激潛在客戶的出現,不斷優化社群經濟就是要求互聯網+時代下用戶群體和電商平臺之間的籌碼能夠兌換公平,優惠手段將不是影響銷售的客觀因素,在擺脫傳統實體經濟遺留的教條營銷手段之后,社群經濟的倔起勢必會為電商經濟注入新動力,這股動力說到底依舊是需要人脈基礎的。這些平臺還需要積極革新平臺制度來實現和社群經濟的對接。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在做社群,如果要想通過社群的方式實現經濟創收最大化,就不要邊緣化社交,利用自身熟知人脈創建熟悉關系局域網,以此來搭建社群經濟的基礎。大多數成功是不可復制的,但成功的社群都有相同之處,這些共性的經驗值得我們系統地總結成理論,并持質疑地加以探索,以突破當下電商行業以及電商市場所處的瓶頸期。
參考文獻
[1]陳彬.”互聯網+”時代中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J],《財經界(學術版)》,2017(7).
[2]歪道道.電商的興奮劑[J],《現代企業文化(上旬)》,2017(12).
[3]王倩.小米:粉絲經濟向社群經濟進化之痛[J],《商學院》2016(12).
通訊作者:劉世鵬? 盛凱俊5D402AA2-81FD-460D-99B4-8578877323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