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名永
摘 要:人文精神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品格,而小學政治教育則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有針對性的去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并結合不同方法開拓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路徑,完善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本文從實際角度出發,結合筆者的一些思考與分析,圍繞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路徑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培育
1 整合信息技術,實現人文直觀認識
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人文知識,我在教學中整合信息技術,讓課堂變得生動直觀。通過形象直觀、寓意深長、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音樂、美術、影視等活動,來陶冶和熏陶學生,使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了人文知識的學習。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或者給小學生播放一些錄像,給學生較強的視覺與聽覺沖擊,這比單純說教的作用要大得多。比如,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美麗的春天”中《綠色的呼喚》要求教育小學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環境。我播放了一些環境遭到破壞,植被遭砍伐的媒體錄像,學生看到滿眼的風沙、光禿禿的山嶺,再對比一些美麗風景的畫面,學生心理就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啟發學生認識到“當今世界面臨著大量的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己經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需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小學生是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自覺的環境意識與環境道德已成為當代世界新的重要的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內容之一。世界范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倡導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追求全人類發展的價值取向,設計回歸生活的課程形態,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行為能力。
2 通過游戲,豐富學生人文情感
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游戲與政治教學融合在一起,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感。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展一個啞劇表演。主持人提出一個主題或一個情景,要求學生經過思考理解,不用語言而用表情、動作表演出來。例如,讓學生表演與新同學或新老師見面的情景,表演如何贊美別人,如何喜歡別人,如何討厭別人的情景等等。這種方法能夠促進學生非言語溝通的能力,對平時遇到的不善于表達、沉默寡言的人,也多了一分理解和情感的溝通。再如,空椅子表演。這種方法是讓一個人先后扮演兩個人的角色,并相互溝通。即把兩張椅子對面放,讓該學生坐在一張椅子上,假設對面是他平時不愿或羞于說話的異性同學。讓該生表演彼此間曾經有的或可能有、應該有的對話,然后再坐到對面去,以對方的立場說話。這樣多次重復不同角色的對話,可增強對對方的了解,從而,改善了雙方的交往,提高子情感交流和交往能力。這種方法在小學階段,在班主任老師和班干部的幫助下,比較容易做到,抓住這個年齡階段是非常必要的。
3 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人文意識
3.1 關注學生家庭體驗
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家庭生活體驗,將教學當作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重要過程,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回歸于生活,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以及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 有針對性的吸取鮮活的生活事件,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引導學生自主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中蘊藏的教學資源,逐步拓展教學時空。例如:學習《我長大了》這節課程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搜集自己的出生證與紀念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成長照片或者是獎狀、紀念冊等眾多材料,也可以向家長調查了解有關自己童年的趣聞軼事。 同時教師設置簡單的情況調查表,讓學生填寫出生時以及現在的身體狀況,整理好資料,帶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交流,學生對于這節課程作業極為感興趣,在學生主動將資料和相冊帶到內,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探討交流分析調查表中以及學生的成長情況談一下成長感受,分享童年趣事。學生會積極踴躍的發言,通過介紹生活體驗,感受到自己長大了。 但是自己的長大是依靠父母無私辛勤的奉獻與付出,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學們,你們是否記得父母照顧你的生活事件呢?你有幫過父母做過力所能及的事嗎?長大具體指的是什么呢?”這些事情都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能夠從各項資料中關注自己的生活體驗,也極為踴躍的分享交流,進一步拓展了品德教學時空。 學生在感悟生活實際過程中,也能夠明白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艱辛以及無私的奉獻,明白了應當回報父母的愛,從而逐漸生成,政治活動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逐步增強學生們的孝敬師長意識,進一步提高道德品質。
3.2 關注學生校園生活體驗
校園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內舉辦的相關活動體驗,進一步拓展教學時空,例如學習《快樂的生活》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文化以及的幸福之心評比、班務評比、運動會與元旦節日等活動,進一步拓展教學范圍,使學生感受豐富多樣的校園生活,從而增加與同學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逐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形成學習自信心,并且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通過積極踴躍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中個人的重要責任,并且勇于承擔責任。如果缺乏生活體驗,政治教學道理是難以觸摸的,所以教師應當將課程放置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生活中,才能夠進一步拓展教學范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在各類活動中自然生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提高品德。 教師不僅要根據舉辦的各項活動,也應當結合課程發展需求,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的生活體驗。例如學習《學會相處》這節課程時,教師可以設置“優點數據庫”這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引導學生寫下自己對同伴的認知以及優點,并且與同伴共同閱讀,將優點積累到“優點數據庫”中,通過日積月累的記錄,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缺點與優點,也能夠感受同學間的真摯友情,懂得如何幫助尊重學生,在互幫互助中不斷學習進步,從而提高自信心。
4 結語
總的來說,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是我們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學生具備充沛的人文精神,他們才能夠對學習產生高度的重視,同時也能夠樹立正確的觀念,讓自身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春才.也談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31):85-86.
[2] 許家勝.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培養人文素養的探討[J].基礎教育參考,2017(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