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劉睿超 鄭鵬豆
[摘 要] 醫學的飛速發展和新醫改的不斷深入,為醫學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為培養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的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近年來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目前已形成科研創新宣講、專業興趣小組、醫學科普宣傳及學術會議交流“四位一體”的特色培養路徑,取得良好成效。
[關鍵詞] 臨床醫學 創新型人才 本科生 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號:A
醫學診療技術不斷發展及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持續深入改革,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從單純治病救人的專業技術人員轉變為醫療服務及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醫學教育是培養醫學人才的基礎,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中具有重要作用[1]。新形勢下,如何培養適應要求的臨床醫學人才是當前醫學教育的亟待探索的方向。《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年)》中要求臨床醫學生應當“能夠應用常用的科學方法,提出相應的科學問題并進行探討”[2]。除了是否具有扎實的臨床功底,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已成為評判臨床醫學本科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近年來,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在本科階段培養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的創新型醫學人才過程中,探索出“四位一體”的特色培養路徑,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當前對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21世紀生物醫藥行業發展迅速,事實證明,臨床實踐的新進展都是以基礎研究的突破作為先導[3]。將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培養臨床與科研結合的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是推動醫學發展的客觀要求和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迫切需求[4]。
已有調研發現,傳統培養模式下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的臨床勝任力,已明顯滯后于當前社會對醫學人才的要求。具體體現為臨床基本操作掌握不規范、不熟練,臨床思維及思辨能力不足及科研創新思維欠缺[5]。在升學考研和求職應聘中,報考院校及用人單位日益關注醫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6]。良好的創新思維及能力有助于處理臨床日常工作,同時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并解決科學問題,推動醫學向前進步。改革醫學教育模式,建設臨床與科研結合的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隊伍是推動醫學發展,滿足人民的醫療衛生需求及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環節。
二、“四位一體”特色培養路徑的探索及實踐
(一) 科研創新宣講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
臨床醫學本科階段教育多采取傳統授課模式,在統一的書本和教學大綱的束縛下進行系統的知識傳授和灌輸,對創新思維及科研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教學實驗大多為驗證性實驗,無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思維能力[7]。為給學生提供正確引導,醫院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創新工作組,針對本科生在科學研究中常遇到的困難,像如何查閱文獻、確定選題,實驗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等,組織科研宣講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進行科研宣講的人員都是富有科研經驗的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包括在各類創新類競賽(如國際大學生外科奧林匹克競賽、全國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的獲獎學生,參加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西湖大學等頂尖院校暑期科研訓練的學生及科研優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等。他們以學生和“過來人”的身份,從自身經驗出發,與參會學生分享科研和參加各類競賽的經驗,與專家講學相比,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和學生接受度。
本科生科研創新工作組自2017年12月以來,共舉辦各類宣講會十余場,累及受眾3000余人次,充分發揮了“傳、幫、帶”作用,搭建起低年級學生與科研達人溝通的橋梁,切實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同時在項目申報過程中給予指導。科研創新宣講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科學研究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
(二)專業興趣小組依托臨床科室提供實踐平臺
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下,基礎及臨床割裂的知識,無法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8]。同時學生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沒有接觸臨床實際工作的機會,無法利用臨床科室的充足資源,對臨床及各專業學科缺乏認識,學生無法帶著臨床問題學習理解基礎知識。
為改善這一現狀,醫院成立本科生科研興趣小組,并依托院內優勢臨床科室作為試點,向低年級醫學生提供臨床實踐平臺。首次開放的興趣小組學科包括外科學(骨科)方向、腎臟病學、心血管病學、風濕免疫學、血液病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學、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等,均是醫院的優勢學科,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參與臨床工作及科學研究。
(三)醫學科普宣傳搭建書本與臨床聯系的橋梁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和人民群眾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如今患者及家屬希望醫生不僅具有妙手回春的醫術,還應具有為其解釋病情,提供預防保健指導[8]等能力。有調查顯示,醫患溝通過程中病情解釋不清、缺乏有效的康復指導會導致患者就診滿意度低,引起醫患矛盾[9]。這就要求醫生既要有過硬的臨床技能和治病救人的本領,同時也得具備科普宣傳、健康教育的能力。
基于此現實考量,醫院積極鼓勵學生聯系臨床科室,成立科普團隊。現已幫助學生成立“川至小紅樓”“醫途同行”及“山西運醫”等團隊,每個團隊均有臨床醫生進行指導,并已取得優異成績。
(四)學術會議交流提升學生思維見解
除了在臨床及科研過程中具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之外,創新型醫學人才還應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技能[10]。為提升學生的思維見解能力,醫院積極為學生營造參與學術會議交流的機會,例如承辦大型學術會議時安排學生志愿者參與會議,與專家學者零距離接觸;與國際醫學生聯合會建立良性互動,建立醫學生學術交流聯盟并成為中國醫學生聯合會的17個成員單位之一;邀請國內一流醫學院校學子來校交流等。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對比先進彌補不足。
近幾年已選派學生參加中華醫學會第十九次全國心血管年會、中國(太原)第四屆世界骨科大會、山西省醫師協會血液醫師分會多發性骨髓瘤及淋巴瘤專委會學術會議等各類學術會議,聆聽報告。同時以醫學生學術交流聯盟為平臺,推薦學生參與東京災難醫學訓練營、斯里蘭卡國際志愿者項目、昆山杜克大學健康科學前沿論壇、北京協和醫學院超級課程等交流活動,幫助學生接觸醫學前沿資訊,打開思路,提升見解。通過積極為學生提供與國內外醫學生進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緊跟學科前沿,提升創新能力,使其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努力向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靠近。
三、結語
順應當前社會對醫學生要求不斷提高的發展形勢,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在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本科階段培養過程中,探索出科研創新宣講、專業興趣小組、醫學科普宣傳及學術會議交流“四位一體”特色培養路徑,并在實踐過程中成立了以本科生科研創新工作組為代表的各類學生組織。通過醫院、老師、學生三方面共同努力,進行初步嘗試,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我院還將繼續發揮醫院優勢專長,補齊短板不足,進一步探索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路徑,不斷推進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善妮,何海倫,武翠玲,等.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卓越醫生教育改革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 2015,35(2):185- 188.
[2]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秘書處.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焦飛,王娟,謝書陽,等.轉化醫學——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間的橋梁[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31(9):1-2,38.
[4]李愛軍,趙瑋,王曉民.臨床醫療與研究復合型高級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2):202- 205.
[5]李雁,施秉銀,劉昌,等.健康中國時代背景下卓越醫生培養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8(2):59- 62.
[6]王君君.新時期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8): 39- 40.
[7] 徐尚福,金鳳,石富國,等. 基于大學生創新課題項目培養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初探[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8, 10(4): 23- 25.
[8] 王永紅,謝友紅,謝微波,等. 健康教育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意義[J]. 醫學教育探索,2007(4):353- 354.
[9]鄧夢筑,耿仁文.非醫療技術因素對門診患者滿意度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9):35- 37.
[10]黃鋼,張艷萍,陸斌杰,等.創新型醫學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32(9):1274- 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