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繼軍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有了很大變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成為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本文我主要從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創設生活化教學情景,開展自主探究教師和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四方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活性的特點。小學數學知識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復雜,也比較抽象,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通過圖片、文字和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同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搜集更多的課外知識,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方向和位置”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播放兒歌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如播放“小朋友們來畫圖,來了畫個方向圖。畫圖時不馬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要記住”的兒歌。教師通過創設音樂的環境和氛圍,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指南針、森林中的樹木和北極星的圖片,從而使學生明白辨別方向的具體方法,增強他們對方向的認知;再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校園周圍建筑的平面圖,如展示圖書館、體育館、商場、學校等建筑的位置,而后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建筑的相對位置。同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體育館在圖書館的____面,學校在商場的____面,商場在學校的____面”,讓學生回答。學生通過觀察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直觀地獲得問題的答案,從而深化對方向和位置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二、創設生活教學情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實現學生認知的轉化,培養他們的數學實踐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將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情況相結合,通過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情景中觀察、體驗和思考相關的數學問題,從而使他們在不斷實踐中體會數學的思想,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進而掌握數學相關知識。
例如,在教學“購物”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人民幣的相關內容,介紹人民幣的單位和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時,教師就可以準備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直觀地觀看人民幣的形狀、大小和幣值等。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或通過讓學生填空的方式,增強學生對人民幣的認知。為使學生認識到人民幣的價值,教師可以出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橡皮、文具盒、鉛筆和練習冊等,并標注出它們相關的價格。
教師還可以簡單地滲透一般等價物的概念,促進學生理解人民幣具備的購物能力。再次,教師可以創設“超市”的模擬購物情境。如教師可以安排以下情景:一位同學想要到超市中購買一個文具盒。文具盒的價格是6元5角,這位同學準備了一張10元的鈔票。請同學們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超市的服務人員、商店顧客。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分別開始實踐的演練。在他們排練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表演。
如,有的扮演學生在購買文具盒后,還想購買兩本練習冊,而練習冊的價格為2元一本,他就正好花費10元;有的扮演顧客學生在購買文具盒后,還想購買一些鉛筆,而鉛筆的價格為5角一支,他購買了2支。之后,扮演服務人員的學生,找給他4元。就這樣,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情景,就有效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其自身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三、開展自主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這就是一種基礎的探究心理。自主探究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有效利用,對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自主探究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使他們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深化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促進他們實踐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景,引入小數的知識。如“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數,你們知道是什么數嗎?”而后,出示小數的相關信息,并讓學生總結數的共同特點。有的學生就說:“它們中間都有小圓點。”“對,同學說得很對。這些小圓點就叫做小數點,我們今天學習的數就是小數。”然后,板書小數的內容。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這些小數,并思考小數表示表示什么?有什么意義?在學生讀小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和評價。之后,教師再進行問題的總結。再次,當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并學會如何朗讀后。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探究新知,解決數學問題。如“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關于小數的知識,那么到底什么時候可以用小數來表達呢?下面我們可以探討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出示鉛筆的價格5角,問學生還可以用什么表示。學生通過將1元分成相等的十份,就可以很容易得出5角等于0.5元的結果。就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四、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小組合作教學是現代數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方式探索數學問題的方法。教師通過實施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有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促進其自身數學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創設情景進行課堂導入。如“同學們,你們知道7米是10米的幾分之幾?59千克是100千克的幾分之幾嗎?”而后,通過出示百分數的例子,如學校有20%的人參加了興趣小組;經過調查我校近視的學生占全校人數的30%;期末考試中有10%的學生成績不及格等,引入百分數的定義。其次,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1%是最小的百分數嗎?100%是最大的百分數嗎?100%這個數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百分數和分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以兩者的區別為例,有的小組說:“百分數和分數的表示內容不同,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關系,而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數,又可以表示兩個數的關系。”還有的小組說:“百分數有百分號,小數沒有。”最后,通過小組之間的匯報交流,學生將逐漸就百分數的問題達成共識。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對于創設和諧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小學數學課程的綜合性較強,其對學生的思維理解和邏輯推算能力等要求較高。因此,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困難,久而久之,他們就很容易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成為數學學困生。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不斷地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必須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