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巴山大峽谷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當地土著居民獨特的生活、生產、習俗、文化。土家族作為巴山大峽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居民,世世代代的生活適應巴山大峽谷的環境,顯示其極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城市化、市場化的推進中土家族文化逐漸消失,如何保護、傳承、延續土家族文化遺產顯得極為緊要和緊迫。
關鍵詞: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四川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遺產特色鮮明資源豐富,折射出該區域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并且融入了當地民眾的集體智慧和結晶,在四川乃至整個中國土家族歷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四川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遺產資源
巴山大峽谷位于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內,地處川、渝、鄂、陜四省市交界處,是國家級的地質公園和四川省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在爭創5A級景區的過程中。整個景區自然風景宜人,獨有的喀斯特地貌為巴山大峽谷增添了神秘色彩,悠久的歷史留下了眾多古跡。景區內也是四川省唯一土家族聚集區,民族風情濃厚,除土家族通有的擺手舞、建筑文化中的吊腳樓木屋,還有獨具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薅草鑼鼓;民族醫藥川東獐牙菜、土家族民間急救醫藥;別具一格的家具設計;以川東“余門拳”為代表的傳統體育文化等。
二、四川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四川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是不斷適應時代變化發展的,從古至今雖有一定的不同,但卻是一脈相承相互連接,是文化的交流融合的結果。探究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適應現代經濟和景區開發中遇到哪些問題,是為我們更好的解決問題,找到途徑形成建議的基礎。
(一)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問題
1.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消逝
盡管學者、政府部門都在呼吁對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但在實際中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仍然在不斷的消逝。在開發景區的同時彌漫著現代氣息,土家族文化在減弱和消逝,隨著景區開發的加速和深入,土家族文化消失的速度也在加快。我們可以理解,不同時代肯定需要不同的文化訴求,但是對于傳統的有利的我們也應該相應的保護和傳承。我們熟悉的擺手舞、薅草鑼鼓已經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東“余門拳”也得到研究和保護;但是獨特的建筑、家具文化,如土家族吊腳樓卻在逐漸的消亡;土家族民間急救醫藥幾乎銷聲匿跡,這些都是土家族文化消逝的標志,值得我們注意和警醒。
2.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困境
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發生巨大的變化。鄉鎮人口逐漸遷入城市,原有的土家族文化越來越走向衰敗,雖然現在巴山大峽谷旅游業冉冉升起,部分土家族文化得到保護,但是具體保護措施還需要繼續改進,有一些“非理性”保護行為有待商榷,一定不能迎合現代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需要而丟棄或者隨意更改土家族原有的文化。
3.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傳承乏力
目前,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傳承延續方面已經有各類嘗試,如進入學校宣傳、不定期開市展覽、設立基金項目研究、傳承人資金補助等,但是土家族文化在進行現代化轉換、時代的延續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含對土家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思想觀念不重視以及對其核心價值觀理解不到位。
(二)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是當地居民在艱苦條件下智慧的結晶,充分反映了老土家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代文明和景區旅游開發的需要,保護和傳承尤其重要。
1.經濟幫扶,文化持續發展
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傳統的文化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必然走向衰亡,必要的經濟幫扶,才可使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政府撥付專款保護開發、對傳承人進行經濟獎勵、設立基金項目進行研究等都是具體的經濟幫扶措施。
2.多樣保護,文化走出困境
針對無區位優勢、吸引力不足、游客稀少的文化景觀,在綜合開發的基礎上積極改善不足發揮自身優勢,綜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區域組合。文化保護不僅僅涉及對自然建筑景觀的直接保護也是對社會景觀的保護,采取多樣保護和綜合發開的手段,避免“非理性”保護思維,才可走出文化保護的困境。
3.不同主體,筑文化傳承
完成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是靠一物一人,而是在當地政府、人民群眾、學術團體、文化機構等主體團結一致之下筑文化傳承。傳承人作為核心靈魂,要發揮引導作用;當地人民作為主力軍,要激發他們對土家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積極性;學術團體和文化機構深入挖掘土家族文化內涵,讓其價值更加凸顯;政府部門正確的方針政策,才能使土家族文化在良性的循環中實現保護和開發。
三、結束語
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是當地農耕文明的符號代表,承載著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所有記憶,肩負著自身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任。在國家鄉村振興、文旅發展、脫貧攻堅的大政方針之下,既享受著政策所帶來的各種利益,又受到外來文明和旅游開發不可避免的沖擊,做好其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才可更好的做到自身民族延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然.景觀人類學視角下土家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基于唐崖土司城址的實證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1):163-171.
[2]覃雪芹.川東土家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記憶的消解與重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7(04):31-34.
[3]周蘭.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的源流梳辨及傳承與保護[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05):112-115.
作者簡介
秦婷(1991—),女,四川資陽人,講師,碩士,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四川省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2018年一般項目“四川巴山大峽谷土家族文化和旅游現狀及其保護與開發研究”(項目編號:18DFWH-064)。EC19FABD-D5F9-49F3-993B-FCDC6CA3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