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燕男 周小蘭
摘要: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接受綜合護理后對產后新生兒血糖水平的影響情況。方法將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的200例孕婦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均有患者100例,研究組實施綜合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比分析兩組產后新生兒血糖水平的表現情況。結果 護理措施結束后,研究組產后新生兒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平均值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綜合護理能更好的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水平,減少產后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對母嬰雙方均十分有利。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綜合護理;新生兒血糖
妊娠是女性一生中所經歷的一段特殊時期,在妊娠期間女性的激素水平及心理狀態與未妊娠時期相比會發生較大程度的改變,有些孕婦會在此時期出現妊娠期糖尿病[1]。孕婦體內糖代謝的紊亂會通過胎盤機制影響新生兒體內血糖水平。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生產的新生兒通常會出現一定水平低血糖,導致新生兒供能不足,嚴重影響新生兒健康[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患者同意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選擇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的200例孕婦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均有患者100例:研究組孕婦年齡平均為(27.37±1.03)歲,胎齡平均為(38.37±1.03)周,包含56例男嬰,44例女嬰;對照組孕婦年齡平均為(26.42±1.16)歲,胎齡平均為(38.14±1.21)周,包含55例男嬰,45例女嬰。所有患者的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在其新生兒出生后的0、0.5、2、6、24小時采集新生兒的足跟末梢血進行血糖測定。
研究組實施綜合護理,具體操作包括①為孕婦建立詳細的圍生期妊娠保健卡,以此記錄指導綜合護理服務措施。認真核對保健卡信息,確保每次記錄信息準確無誤[3]。②待孕婦安頓好后,向孕婦耐心介紹相關主治醫生及護理人員的資料以便增進孕婦對醫院的熟悉感。③為孕婦做好正確的飲食指導,把本院掌握豐富營養學知識的專家匯聚在一起,組成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飲食顧問團,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保證孕婦每天攝入合理量的糖類、蛋白質及脂類等,調節飲食結構,從飲食角度入手,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并做好定期血糖檢測。④為孕婦做好心理疏通,安排有相關心理咨詢經驗的高年資護士定期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開展心理疏導,引導孕婦敞開心扉,主動排解心中的焦慮、恐懼心理,釋放心理壓力。⑤為孕婦制定詳實可行的科學運動計劃,并根據每位孕婦的意愿做適當調整,使其更有針對性,更具個性化,監督幫助孕婦保質保量的完成每天的運動計劃,并在運動結束后和孕婦一起分析完成計劃時的不足之處,在下一次運動時予以改正。
1.3觀察指標以及評價標準
觀察記錄兩組產后新生兒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值,若血糖值<2.2mmol/L,則診斷為低血糖。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計數資料選取卡方檢驗。P<0.05時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2結果
研究組產后新生兒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平均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1.
3討論
妊娠期間,孕婦胎盤會分泌很多種類的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生物活性物質有的具有抗胰島素作用,導致孕婦各耗能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下降,糖利用率降低,而糖代謝發生的這些變化最終會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導致胰島素分泌量進一步升高,使孕婦呈現高胰島素狀態。孕婦體內的胰島素還會通過胎盤隨血液循環進入新生兒體內,進一步影響新生兒正常的激素水平,使新生兒極易出現低血糖[4]。
常規護理措施一般是被動的進行高血糖的調節,忽視了孕婦心理狀態、飲食方案和適量運動對血糖的重要調節作用,護理效果較差。而綜合護理措施可以充分彌補常規護理的不足,在綜合護理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給予孕婦更貼心的心理疏通,為孕婦制定更科學的飲食計劃,協助孕婦進行更合理的運動調節,明顯提高了護理水平,改善了護理效果。本次實驗證實研究組產后新生兒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平均值高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證明綜合護理在護理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方面具有巨大的護理優勢,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高清霞.試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治療對新生兒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6,21(14):41.
[2]陳小偉,王念躍.妊娠期糖尿病對妊娠分娩結局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1):66-67.
[3]丁相萍.妊娠糖尿病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全程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10(24):14-15.
[4]趙靜.孕期運動和靜坐行為對初產婦血糖、血脂代謝及新生兒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6):6473-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