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聞
靜靜地讀完《歲月如歌》。如果說于漪老師的歲月是一首歌的話,這首歌對于我來說就是首經典老歌,這首歌靜靜地流淌出于漪老師生命中的崢嶸歲月,讓我們感慨命運的艱辛與無常。但是歌聲依舊悠揚動聽且感人,因為我聽到的是一個為教育而生的人的生命贊歌。
翻開于漪老師《歲月如歌》的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段“觸目驚心”話:“拉開層層心幕,往事歷歷眼前:教海沉浮,歲月如歌,被白發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這位年過80的耄耋長者,在語文教育界已經奮斗了60載春秋。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她用自己的冷暖故事和人生感悟詮釋著作為一名教育者對這份事業的追求與摯愛。歲月如歌,在這悠揚的歌聲中,對事業的滿腔赤誠、對學生矢志不渝的愛構成了于漪教師生涯中永恒的旋律。
回想書中一幕幕的時光剪影,依舊讓人心潮澎湃,世間竟有如此至真至純之人,活得那么真實,那么純粹,用一片熱愛澆灌三尺講臺,用一腔赤誠書寫育人華章。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使命,是教師為塑造學生健康人格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徑,是教師忠于黨的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于漪老師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師表的光輝形象。
于漪老師一生都在追求做真正的學問。于漪老師文中說,備課必須嚴謹認真求實,力爭把教材讀懂弄通吃透。要深入細致地思考,要刻苦努力地鉆研,要精益求精地求知,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真懂”。“真懂”這兩個字是于老師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磨出來的,當時她挑燈夜戰、筆耕不輟、病榻苦學,為了打牢基本功,她從漢語拼音開始,花了3年時間把大學中文系的主要課程捋了一遍。為了備好一堂課,她常常花10個小時、20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真可謂歷盡艱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于老師就是典范。反觀我們當下的教師群體,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每一節課都用心用情地去備?備一節課用十幾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每一篇文章都首先要求自己找準和作者感情的契合點,再思考用什么“點”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能做到每一節課都有深刻的反思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呢?我想可能是鳳毛麟角。當我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又在為教學與生活二者難以兼顧而叫苦不迭??墒窃谶@個“生命不息,讀書不止”的信息化大時代,我們不多讀書怎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又怎能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理應與時俱進,不斷進步。
于漪老師做到了。她分秒必爭,抓住時間不止步地閱讀。并能時時反思自己閱讀中的不足并用心地進行彌補,又在閱讀上既注重傳統的面又有個人精深閱讀的點的探索,而且在閱讀上有既關注傳統又拓展國外既關注文學又涉足哲學的視野。更可貴的是于老師將自己所讀傾注于筆端,旁征博引,將所想形成文字,最終成為智慧的閃光和思想的結晶。這種對學問的執著求索、對教學事業的孜孜以求令人折服、為人欽佩。
于漪老師一生也在追求以真情感人,用愛去潤澤學生的心田。她說:“情感上的事絕不能弄虛作假,只要摻雜了雜質,就會變了味道”。她在書中提到:“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彼诿恳粋€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閃光點。通過與他們的平等對話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走進其內心世界,讓孩子們找到避風的“港灣”、心靈的歸宿。也能在自己深愛的學生怒斥自己讓自己交代怎樣“腐蝕學生”的“罪行”甚至侮辱逼殺之后,還能無怨無悔地愛著每一個學生。我不禁想問:這樣的老師,是何等的胸懷?是何等的魄力?是何等的無私?是何等的熱愛?反觀我們當下的教師群體,又有多少人愿意放低身段,走近學生。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訴求。我想說我們都應該放下橫眉冷對,放下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與學生們構建一種親和平等、交互式的師生關系。用愛去呵護學生,用真情去觸動學生。愛,是一個高尚的字眼,一種精神力量。它能使枯木逢春,能使凋謝的花朵綻開笑顏。老師的愛,如雨露,滋潤著幼苗的成長;如春風,呵護著朵朵花蕾。歲月無聲,大愛無言,于漪老師用行動詮釋著作為一名教育者的高尚和偉大。
歲月無言,在記憶的長河中留下了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歡歌,進而成就了贊歌,最終奏響了于漪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壯麗凱歌。無私的奉獻,忘我的投入,飽含的是她對語文教學不懈追求的情懷,唱出的是激越飛揚的不朽詩篇。感謝于漪老師,感謝《歲月如歌》,讀完此書,讓我一清如水,心無旁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記得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說:“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蔽蚁胝f:“為什么我們的臉上要常掛微笑,因為我對這事業愛得深沉?!睔q月無聲,真愛無言。
追隨于漪老師的心路歷程,希望我的從教生涯也可以演繹成一首清新動人的生命歡歌。F57B5B9A-A22C-4002-A43D-C0977F28E9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