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霞
摘 要: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存在價值,這些文化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差異。如果了解了不同文化社交方式上的差異,并相互學習、相互適應,進而改變交際方式,解決感情隔閡,減少交往中的矛盾沖突。
關鍵詞:文化、社交、禮儀、差異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已縮小為一個地球村,國與國的聯系日益緊密。在改革開放及“一帶一路”戰略帶領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社交方式的差異也越來越顯著。因此,了解中西方社交文化的差異很有必要,這也是相互進一步友好交往的前提條件。下面我就中西方文化中社交文化上的一些差異作以淺談。
一、會面禮儀的差異
現代的中國人習慣于頷首施禮,在正式場合則習慣于握手。通常是主人先向客人伸手,女士先向男士伸手,職位高的應先向職位低的伸手。握手時一定要摘下手套以示禮貌。老朋友之間為了表示關系親密,常常伸出雙手握住對方的手。而在西方,人們見面往往用相互擁抱和接吻來代替握手,但在外交場合,要先握手,再進行擁抱和親吻。親吻的時間又有限制,輩分高的人只親吻輩分低的人的額頭,晚輩則親吻長輩的下頜,同輩的朋友或兄妹之間只行貼面禮,只有愛人之間才嘴對嘴地接吻。握手時,女士可以戴著手套跟別人握手。與女子或年長者握手,握手時間不宜過長,更不能四臂交叉握手,否則就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握手時通常應用右手,如果伸出左手,就會被認為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侮辱。如果一位男士戴著帽子,在街道上與人打招呼時應脫下帽子,如果對方也是一位戴著帽子的男士,他則應脫帽還禮。但如果有時候時間太緊張了,也可以用觸摸帽邊的方式打招呼。
二、社交中談話內容的差異
在中國,人們在路上或公共場所遇到熟人,為了禮貌,打招呼:“你到哪兒去?、你在這兒干嗎?”如果是在吃飯時間還會問:“飯吃過了嗎?”,對這類問題中國人可以隨便作答,或真或假,人們都不在乎。而問西方人這一類問題,他們就會認為你很粗魯,缺乏教養。如果你問他們“吃過了嗎?”,他們會認為你試圖邀請他們和你一道用餐。因此,同西方人交談,你千萬不能打聽對方的收入、資產和女人的年齡、婚姻等,就連他家的家具擺設值多少錢也是不能問的,這些都屬于他們的個人隱私。
此外,與西方人交談最好避免討論政治和宗教的話題,還需要注意避開“13”這個數字,西方人認為它兇險不祥,因此在生活中處處避開它。就像在中國,人們喜歡“8”這個數字,因為“8”跟“發”諧音,有“生意興隆”、“興旺發達”之意,而“4”跟“死”諧音,人們不喜歡,不管干什么事情,都盡量避開這個數字。
三、宴會禮儀的差異
中西方人在歡慶重要節日時,常常都會宴請賓客,但宴會禮節卻有所不同。在中國舉行宴會,正式場合發請柬,非正式場合則打電話或當面口頭邀請。如果由于一些原因而沒有去參加,事前要打電話說明或再見面時告知對方原因并請求諒解。在宴會上人們自覺地按長幼順序排席位,年長者在上座。就餐時上座者先吃,其它客人才能吃,并且吃相要文雅、要細嚼慢咽,否則被認為是沒有教養。而西方人邀請賓客必須提前一周左右,以便人們安排活動計劃。如果是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常用發“邀請函"來邀請。如果是非正式場合,如打電話或當面邀請,被邀請者則要表達自己的愉快心情或感謝,如有事不能參加,必須提前告知主人,以便主人安排宴會。赴宴時最好提前五分鐘,千萬不能遲到,如臨時有事遲到,一定要提前打電話告訴主人,請他諒解。
另外,在西方國家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禮儀,如LadiesFirst。出入商店等公共場所時,男子應該為女子開門。乘車、坐船時男子必須向女子讓座,年輕人要給老年人、病人或帶著嬰幼兒的人讓座,這與中國相似。男女上街同行,男子應走在外側,也就是靠車行道的一側。出入門戶或行走時,男子應讓女子先行,并幫助女士穿上或脫下外套。否則,你就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人。西方國家,如要拜訪有具體專業的工作人員,如家庭醫生、律師、教師、牙醫、理發師等,你需要事先預約,不能冒昧前往,否則由于沒有被納入計劃可能不被接待,且有失禮貌。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國實行“一帶一路”戰略,加速對外開放,中國與西方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只有了解了中西方社交方面的差異性,明確了社交時的應對措施,才能在尊重自己的同時更好地尊重對方,即“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中國要走向世界,世界也要了解中國。我們只有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才能取長補短,同世界文化不斷融合,也才能在“走出”和“走進”兩方面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J].敖登.前沿.2005(10)
[2]《淺談跨文化交際中的人際關系》[A].韓梅.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