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哲
關鍵詞:大學生;身體素質;體育課;改革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大學生身體素質較差,就會影響到其自身的發展。現階段來看,大學生身體素質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肺活量下降、肥胖、機能不足等,而這些問題都與學生不愛運動有關。因此,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尤為重要。體育課是大學生必修課,參與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基于體育鍛煉在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改革體育教學模式,將體育課程教學與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有效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獲得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身體素質現狀
早在二○○五年,教育部就分布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公告”。公告顯示,大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呈現持續增長趨勢,超重及肥胖比例不斷上升,體能素質持續下降,包括速度、耐力、爆發力以及力量等。大學生是現代社會事業建設的接班人,如果大學生身體素質不過硬,其很難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發展速度。可以說大學生身體素質問題令人擔憂[1]。
二、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
(一)缺乏體育鍛煉意識
缺乏體育鍛煉意識是當代大學生中一種普遍的問題。大學期間,學生都比較自由,學習大多需要靠學生自己,教師不再像以前一樣步步緊逼,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懶散。另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腦、手機逐漸進入大學生的生活,以至于他們不再看重體育鍛煉,甚至連吃飯都是在網上訂餐,不愿意走出室外。
(二)體育課程設置陳舊
目前來看,大學生體育課程的設置大豆集中在籃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項目上,在理論課上大多集中在體育保健、各項比賽規則、裁判規則上,課程設置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需求。如,男生喜歡游泳、臺球、街舞等項目,女生喜歡舞蹈、游泳等項目,這些體育項目許多學生大多沒有設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
(三)體育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來看,大學體育教學依然是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即教師講解、示范,然后讓學生自由活動,這種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體育運動的妙處,容易讓學生對體育喪失熱情。另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強制式的手段要求學生完成體育任務,一旦體育任務超出學生的能力范疇時,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讓學生厭惡體育。
三、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分析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高低與高校體育教學有著密切的關鍵性,加強體育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提升身體素質,獲得全面發展。而要想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須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圈,深入課程改革。
(一)轉變教學觀念
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與體育教學之間是緊密相連的,而要想發展大學生身體素質,肯定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尤為重要。只有充分體現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學生才會主動去參與體育鍛煉,并在體育鍛煉中得到成長。在高校體育改革中,教師要實現“要學生學”向“學生要學”的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言、敢言,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在體育教學中,僅僅依靠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指導學生參與體育實踐,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更好地轉化體育知識,使學生形成體育技能。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理論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指導,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消化知識,掌握體育技能[2]。以投籃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細化投籃動作要領,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后再通過示范,在學生基本掌握投籃要領后,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投籃實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體育能力,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另外,結合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需要,合理調整理論課和實踐課比例,確保學生有更多可以參與體育實踐的機會。
(三)完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
基于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傳統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已經不適用,因為傳統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側重點在于知識的轉化,忽略了學生身體素質發展,以這樣的課程目標體系為指導,難以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結合實際,加快完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基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需要,在強化體育理論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同時,要融入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用科學的體育知識去武裝學生,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3]。
(四)教學方法的革新
體育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運用的科學與否。傳統教學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的教習,理論與實踐沒有有效結合起來,而這樣的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對此,要想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積極革新教學方法。在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合作教學、探究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有著較大應用價值。教師要善于整合這些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4]。
(五)鼓勵學生課外多參加體育鍛煉
課外體育鍛煉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路徑。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長期地堅持體育鍛煉。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外體育鍛煉,讓學生在不斷的體育鍛煉中獲得更好發展[5]。如,教師可以通過社團,定期組織體育比賽,如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借助這些活動來吸引對這些活動有興趣的學習,從而鍛煉學生的身體。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發組織體育活動,如晨跑、登山等,借助這些活動來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
(六)優化教學評價工作
教學評價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手段,科學的教學評價,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讓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教學。在教學評價上,教師要緊密圍繞素質教育要求設計的目標來設計高校體育課程效果的指標體系,要注重考核與學生身體素質相關的指標,從單一的運動技術評價視角轉向多角度,從而對學生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6]。另外,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工作中來,實行互評和自評,讓學生在互評及自評的過程中更好地完善自我。
四、結語
綜上,發展大學生身體素質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其今后在社會上的價值發揮效果,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其才能更好地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因此,高校必須改革體育課程,優化體育課程內容,構建完善的體育課程體系,在強化學生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體育實踐,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讓學生主動去參與體育鍛煉,并在體育鍛煉中獲得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對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4):45-46.
[2]王晉剛.淺議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狀況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大眾文藝,2017 (24):229.
[3]陳雪燕,孫海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對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J].體育科技,2017,38(03):122-123.
[4]楊科.體育教學提升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2):254+256.
[5]趙方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研究——針對《大學生身體素質測試》中存在的問題[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1(08):60-63.
[6]魏文,鄭雪玲,陳紅霞.大學生身體素質與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0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