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含蓄內斂的中國文化下中小學階段學生課堂上積極回答老師提問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回答愈發被動,“滿堂灌”現象明顯。高職院校接受的生源復雜多樣,多數文化基礎差,學習被動,學習積極性低。本文試圖以面子行為理論為本探尋提升英語課堂質量的教學方法,以此提高課堂授課質量。
【關鍵詞】高職;面子行為理論;授課質量;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 謝樊(1981-),四川綿陽人,漢族,綿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引言
筆者發現高職理論課程課堂普遍存在學生聽課不集中精力、走神等和老師“斷線”現象。通過多方渠道筆者調查了解到自己的學生在小學,至少幼兒園階段好奇心強,渴望學習,但是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成績一落千丈,最后造成被動的學習者,部分甚至變成厭學者。以下本文試圖以面子行為理論為工具探究其原因。
二、面子行為理論
1. 中國淵源。說起面子,或許中國人是最有發言權的。中華民族貌似是最注重顏面(面子)的名字。追根溯源早在我們的思想圖騰的代表孔子時代他及其弟子合著的《論語》中即提到人作為個體應該融入集體,且屬于不同的階層,即君即君,臣即臣,士即士,民即民。就連民也由其工種依次分為農工商。他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安分,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不可越級干預其他更高的階層。由此形成尊卑貴賤的階層觀,同時持有“仁愛之心”按照自己的身份做好分內之事有面子,即榮耀,連同血緣關系(親戚)和非學員關系(朋友)都可以“沾光”,即享用榮耀。
由此可知傳統中國文化語境下個人應該找好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身份:君、臣、士、民(農工商)。個人應該融入自己的階層,并歸屬更高階層管轄;同時個人應該有“仁愛之心”。做好了這些就是一個有面子的人,就是有榮耀的人,他連同和他有血緣或者非血緣的親朋好友都可以“沾光”(享用榮耀)。
2. 國外的演化。相比較而言國外面子這個概念一直處于空缺狀態,直到1944年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才把這個概念介紹到西方。雖然面子介紹給西方的時間較晚,但是其理論發展卻很快。1967年美國學者戈夫曼在此概念基礎上詳細討論人際關系,為社會語言學研究提供大量數據和素材。Brown和Levinson1987年對“面子” 系統研究提出“面子保全論”。根據他們的理論每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光輝形象,即面子。而面子包括兩種面子: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
積極面子指說話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恭維,掙得面子的力量源自身外之人,他們的對說話人的評價決定其積極面子的大小。消極面子指說話者渴望選擇行動的自由,并希望該自由不會受到外人的干預和指責。
三、高職英語課堂的問題
1. 高職學生背景分析。高等職業教育今年在國家全力支持下得到蓬勃發展,為社會培養大量各行各業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背負的任務還是很重的,其中之一就是高職學院招收的學生生源質量欠佳。高職院校生源較復雜,有通過高考考入的高中畢業生,也有通過單招進入的中專生和高中畢業生。長久以來學生文化基礎差,且參差不齊。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個別甚至完全厭煩學習。
2. 高職英語教學的困境。高職英語課程處理英語專業以外基本是以《大學英語》的形式開展,屬于理論課程。而英語正是多數高職學生文化課短板之一。學生對英語學習積極性極低。就筆者觀察,高職院校學生中有極大一部分學生屬于農村畢業學生。農村畢業學生所在各中學近年來教育資源硬件雖然得到極大的提升,但是師資方面仍然無法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中小學更難留住優秀教師,造成教師流失嚴重,難保教學質量。據筆者調查了解自己個別學生以往所上初中同年級升高中比例竟然低于5%,大量學生只能完成基礎義務教育便匆匆入城務工。另外一方面不少農村小孩多為留守兒童,父母迫于生計不遠千里入城打工,許多孩子很早就缺少和父母的接觸。如此很多農村小孩是缺少人生第一位老師(父母)的教導的。由于人生第一教室和隨后各個基礎階段優秀教師的缺少,造成農村和城市教育的落差越來越大。
四、提升高職英語課堂質量的實例
1. 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由上文可知課堂中教師的言語不經意間榮譽損傷學生的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要挽回面子Brown和Levinson1987年提出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面子保全論強調課堂上禮貌用語的使用。而禮貌用語的核心是通過語調、語氣、面部表情,當然關鍵是語言傳達模糊性語言。在言辭上或者非言辭上不可以制造過分強硬的信息。這樣學生更加能夠容易接受教師的表達。以下通過典型實例說明如何操作。
2. 具體課堂策略舉例。形容詞和副詞使用方面可以考慮使用模糊性用詞,如maybe, almost, somewhere, usually等。比如He almost won. 學生回答不太得當,但是為了在思路上把學生引向正確的方向可以考慮使用:Maybe your words sound reasonable, but there may be another one we can think about.
使用非人格化語句,如被動句或者條件狀語從句,這樣可以避免提及施動者,比如It is said that it will be cloudy tomorrow.當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為了挽回學生的積極面子,教師可以使用條件狀語從句 If you just tried a little more, you would sure make it! 學生很容易重拾信心,重整旗鼓。
參考文獻:
[1]李東琳.面子理論與英語課堂教學[J].北京:博覽群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