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作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則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是需要每一名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和探究的。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將組合閱讀訓練引入到教學中。組合閱讀是指圍繞一個主題或是教學目標把相關的閱讀材料組合在一起,使他們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本文以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為例,談如何借助組合閱讀助學生理解課文。
單元重組,突破閱讀難點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單元建議是整體認識、了解魯迅。在對本單元四篇文章的教學目標、重難點進行研究比對后,我發現四篇課文的編排是一個整體,幾篇文章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段业牟隔斞赶壬分小澳阆耄闹芎诙炊吹?,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既是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理解難點。因此,教學中我聯系本單元《一面》一課進行組合理解,再現課文中進步青年阿累與魯迅的對話,讓學生從阿累欲言又止、四處張望的舉動,理解當時社會環境對于魯迅來說是多么危險。并在教學結束前引入本單元《有的人》一課進行組合閱讀。借助現有教材,利用單元教材編排特點進行閱讀組合,讓學生理解“碰壁”一詞的一語雙關就水到渠成,進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資料助讀,進入時代背景
很多時候,教師會苦于組合什么樣的文章,在教材外的眾多材料中尋找,往往會忽視教材本身提供的一些補充資料。教材中的資料都是編者精心選入的,哪怕就是只言片語也一定要琢磨琢磨其作用,充分地用好教材資源。課文在提到《表》《小約翰》兩本兒童讀物旁邊有個很不起眼的注釋,我關注到了這個注釋,并結合注釋將其內容擴大并補充。課上通過投影告訴學生這兩本書都是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為青少年翻譯的,他時刻想著“幫幫孩子”“救救孩子”“能為孩子做點什么”,讓學生能很自然地理解魯迅先生想把愛給予每一個需要關愛的青少年,感受到魯迅先生不僅關愛自己的孩子,更關愛廣大青少年,具有極強的民族責任感。
組合閱讀,全面理解人物
課文只是反映作家寫作水平及人格魅力的冰山一角,如果能將作家更多的代表作或與之相關的信息引薦給學生,學生的閱讀鑒賞力、寫作水平及人文素養必將得到更大提升。本組課文主線突出,非常適合開展以“走近魯迅”為主題的課外閱讀活動。于是,課堂教學結束后,我們在班級讀書群里交流《同步閱讀》第五單元部分文章(《父親對我的教育》《回憶魯迅先生》《秋夜》)的閱讀體會,讓學生感受魯迅為人父的寬容慈愛,體會在蕭紅的心里魯迅既是良師又是益友,了解在巴金心中魯迅就是指引自己的明燈,從而使學生對魯迅的了解更加豐滿。雖然學生閱讀魯迅的作品還有困難,但課上我還是把魯迅的作品投影出來,希望以此引起部分學生的興趣,哪怕找來翻翻也好。
鏈接分享,信息助力閱讀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無非是個例子?!边@個例子,不但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例子,也是學生情感陶冶、感悟生活的例子。教師在充分用好這個例子的同時,更應鼓勵學生主動拓展課外資源,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根據課文學習、補充與之相關的課外知識,找尋課文以外的閱讀材料。在教學每篇課文之前,我會根據教學目標提出1-2個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補充相關閱讀材料先行了解有關寫作背景、文章內容等。
升入高年級,課上舉手發言的學生明顯變少,導致學生只是按照設定好的教學模式被迫接受、記憶,而那些學習主動、課外知識豐富的學生也很難在課堂教學中有充分的表現。為此,我建立了班級閱讀打卡群,并規定了學生集中在線的時間,既可以就課文學習進行交流,也可以交流課外閱讀的一些感悟、收獲等,每月月底進行總結,并給予獎勵。起初群里只有語文學習功底扎實、能力較強、喜歡閱讀的幾個孩子,但如今已經實現了人人參與。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能力打卡,多數時間留給他們互相學習、交流,教師只是稍作評價和點播,發現共性問題再拿到課上進行講解。此外,有時學生補充的資料是我備課時沒有想到的,這也為我的教學做了一個啟發和補充?!皩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笨梢姡處煹慕毯蛯W生的學兩方面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正所謂“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總之,從一篇文章的學習輻射到全冊書的學習,從一個單元的整體入手到其他單元共性的找尋,從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掌握整體學習的方法,最終實現主動學習、探究,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習語文成為一種自覺、一種樂趣。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