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課改的亮點和難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一開始就引起了諸多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并在理論探討、理念闡釋、課程實施等方面產生了眾多研究成果。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早在2012年就開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并在近7年的研究和實踐中收獲頗多。本文對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歷程進行梳理,總結了在研究過程中的收獲和思考,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借鑒。
我們的探索歷程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道路上,我們一直在堅持,一直在研究,一直在實踐,一直在突破。我們的探索歷程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7.9-2012.9) 2007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加強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意見》頒布,規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師資等若干實施要求,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提供更好的平臺和空間。但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我校面臨著三個問題:一是無教材,二是沒有專門的教師,三是沒有多余的課時。在這種“三無”的情況下,我們開始探索“四旅”課程,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分為情感之旅、創新之旅、探秘之旅和實踐之旅,這也開啟了我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之旅。
第二階段(2012.10-2015.6) 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和實施,我們發現“四旅”課程實施的可操性不強,于是我們提出了節日課程、班會課程,在實踐中各年級還自主開發了少先隊小隊課程和家校協同課程等。
第三階段(2015.7-2016.9) 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頒布《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明確要求:“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于此,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我們推出了基地課程,并建設了“三支柱”課程基地。培新小學一校三址,根據三址的不同特色,我們分別設立了體育教育綜合實踐基地、科技教育綜合實踐基地和藝術教育綜合實踐基地。
第四階段(2016年9月至今) 基地課程雖然很好地落實10%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但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很難解決,比如三個校區學生需要流動上課,存在安全隱患和時間的浪費。另外,作為國家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還需要以更加“綜合”、更加“實踐”的主題學習方式常態化開展。基于這些問題,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又能高效實施的課程,也就是我們現在實施的“學科+”和“主題+”兩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以上是我們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過的歷程,過程中充滿困難,從步履蹣跚到堅定而自信,我們一直認真和堅持,一直在突破……從2012年3月29日我們舉辦第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現場推進會開始,隨后的六年中,我們先后進行過9次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教學研討會。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成果,比如由我出版專著一本;《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設計與實施研究》榮獲2017年北京市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并在北京市進行經驗交流,此研究立項為市級專項課題并已結題等。
我們的收獲
回顧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與實踐走過的路,可以肯定地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培新教師的教學觀和課程觀,孕育了培新的辦學特色。改變是悄悄地,但力量不容忽視,我們在課程研究的基礎上培植出了“培新教育”品牌,雖然現在還是個“小嫩芽兒”,但終究會破土而生。新的理念打開了培新人的辦學思路,提升了培新人的專業素質,也推動學校邁上了新的臺階。
這是一個“人人為師,人人為學”的時代,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作為校長,我經常引領教師“要用明天的方式來教今天的學生”。我們認真落實10%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并以此為切入點和著力點,用10%最終撬動教師課程觀念的轉變,刺激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用一個式子來表達我們的改變:100%<100%-10%<10%+90%,即起初以布魯納學科教學論為指導的教學觀,重視知識的系統學習;然后分割出10%的課程時間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強化杜威的“做中學”;漸漸由10%課程的實踐體會影響著90%的學科課程實踐改變。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喜愛+有效”的課堂文化,確定了以“樂學+善學”為課堂教學研究的著力點,以此來促使核心素養落地,最終關注到“人”的全面發展。在實踐中我們的主要收獲有以下五個方面:
打造培新(心)教育品牌文化:培新(心)教育 “培新(心)教育”是學校的核心理念文化。首先,培心(心靈的心)即:尊需求。踐行校訓的前半句——“做自己,想他人”,我們積淀了“尊重”的文化特質。其次,培新(創新的新)即:重成長。踐行校訓的后半句——“做今天、想明天”,我們積淀了“成長”的文化特質。在“尊需求?重成長”的核心辦學理念的引領下,我們積極打造“培新(心)教育”的教育品牌文化,形成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思路。
重構課程體系 課程品質決定著學校的辦學質量,課程體系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實踐表達,是育人目標的實現途徑。早期,根據學校整體發展的情況,我們構建了“從需求出發”的課程體系。繼“培新教育”品牌提出之后,學校就一直在系統思考應通過怎樣的課程來詮釋“培新(心)”?;凇白鹦枨螅恐爻砷L”的核心理念,我校構建了“培?新(心)”課程體系。它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為目標,建立大課程觀,課程結構由課程領域和課程功能層級二維內容、三級層次結構化構成。課程領域由培新課程領域和培心課程領域組成,每個課程領域根據課程功能層級又分為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和個性特色課程,努力實現橫向課程群和縱向課程鏈的有效貫通。
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內容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最終落腳點。不同課程形態具有不同教育教學目標,可以實現不同的教育目的,只有明確了課程目標才能設計課程內容。為此,我們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和具體培養目標,即通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索、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獲得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在自己周遭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體系根據課程設計的理念和課程目標,我們構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體系,包括兩個層次:“維度”和“視點”。為了使課程內容體系圖更完整,在框架圖的后面增加了“主題”和“課題”兩列,這是基于基礎框架圖之上,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落地實施的具體內容體現。
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途徑為了認真落實教育部2017年9月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我們專門編寫了《培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綱要》和范例,來統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目前的實施途徑主要有兩種:
一是“學科+”。“學科+”綜合實踐課程對應的是培新(心)課程體系中的培新課程(創新的新),通過學科的拓展和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應用、構建和創新,培養學生“聰明的腦”。“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進行學科拓展(深化)、學科融合(活化),旨在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應用、自主建構知識的學習活動。所謂的“+”絕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豐富的乘法?;谀硨W科的“學科+”主題課程,貫徹課程的全過程,主要有兩大類:學科拓展類,將某一內容的深化;學科融合類,將某一內容的活化。
二是“主題+”?!爸黝}+”綜合實踐課程對應的是培新(心)課程體系中的培心課程(心靈的心),通過主題活動的合作探究學習,促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溫暖的心”?;谀持黝}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取消了學科概念,將所有學科內容整合到新的學習領域,形成探究主題,實現學科超越,是學科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應用。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每位學生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主題之下學生可自選課題進行研究,利于學生掌握研究的方法,養成研究的習慣,建立研究的思維,培養研究的樂趣。
如果說基于學科的實踐活動課程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應培養學生具有“聰明的腦”;那么基于主題的實踐活動課程就是運用多學科的核心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科能力的高級應用,對應培養學生具有“溫暖的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科+”與“主題+”兩種課程實施途徑帶來的學校整體課程的變化。變化之一:充分放權,發揮學生的自主;變化之二:因勢利導,凸顯學科的本質;變化之三:積極探索,研究樂學善學;變化之四:關注發展,落實核心素養。
我們的思考
在這門課程研究的影響下,學科課程將更加開放,更加關注學生自主和全面發展。我們必須認識到課程內容來源于身邊的所有,而不僅僅是書本;必須認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后學到知識的廣度,深度遠遠大于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必須認識到任何一門學科課程都不可能獨立存在,都與其它課程相互依存。
《綱要》規定:學校是規劃和實施課程的主體。未來我會繼續加大、加深研究力度,將前期零散的經驗規范化、系統化,將這些年的探索研究形成“一條線”。《綱要》明確指出:防止用學科實踐活動取代綜合實踐活動。我們也認識到學科實踐活動價值很大,功能很強,但是不足以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部的功能,在這些方面我們做的還不夠,所以我們未來要加大對“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確保常態課程的有效實施。
我們研究重點如下:一是要“對標”。我們現有的“主題+”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對照《綱要》中小學階段的具體目標——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和創意物化,以落實這些目標來不斷調整我們的主題。比如當前我們的“主題+”的課程中對價值體認這一目標的關注不夠,這次《綱要》把團隊活動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這是整合學校育人的一個很好的環節,所以我們加大了班主任團隊、班隊會課程的關注,促使其選擇多主題,深度挖掘價值體認和責任擔當的內容。二是“對表”。首先,要在參照《綱要》推薦的主題的基礎上,開發適合我們自己的主題活動課程。其次,對表目標的同時,要特別關注目標的一致性和方式方法多元性的統一。接下來的探索和實踐仍然有挑戰,更需要培新人集體的智慧。本著“尊需求重成長”的核心理念,相信美好的風景在于行動和堅持,工作的意義在于探索和創新。
【本文系為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BBB15034)的研究成果之一?!?/p>
作者簡介:張燕,女,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和數學教學。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