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 單早成
教育首先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品德,要把對學生品德的培養放在教育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湖南省平江縣第二中學結合時代教育潮流和實際校情,確立了打造“創優教育品牌”的發展方向,以創造優秀、追求卓越為精神內核,將爭做優生,讓每個孩子成為更優的自我;爭成優師,讓每位教師成為更優的伯樂;爭創優校,讓學校以成為更優的舞臺為目標,找準學校提質改造的快車道。
傳承辦學理念,優化校園文化
學校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學校前身為湖南私立湘北中學,始創于1946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學校幾經沉浮,積極教改,始終挺立在教改的潮頭。學校積極傳承學校教育思想,并構建提煉了符合學校實際的校園文化,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與時俱進,打造校園文化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面對學校發展進入瓶頸期的困境,剛上任的何進校長沒有退縮,而是以創始人李航寰先生銅像落成為契機,全面梳理學校文化思想體系,結合新時期的教育發展理念,提煉出學校的文化內核,即二中精神,精煉為“克勤克儉、維新維學、積極進取、勇于擔當”的精神;同時,強化了辦學理念,即“厚德立校、勤儉持校、質量興校、特色強?!钡睦砟?。
投入資金,建設美麗校園 為鑄造品牌,學校制定了在3年內將學校擴展到新征地170余畝、投資近4億元、相關配套設施齊全的總體規劃。
加強宣傳,構筑文化陣地 為構筑校園文化,學校創辦校園網站、《曲池報》和平江二中微信公眾平臺,在學校辦學思想和健康風尚宣傳方面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大力宣傳表現典型、業績優異的先進教師,編印《工作簡報》,每月通報一次學校工作,有力地解決了工作進展中“督”的問題。
創新教學模式,構建課程特色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校教改的中心是課堂教學的改革。學校建立了四位一體,即“教學要求、教學要素、教學范式、教學特色”的創優課堂教學體系。學校尊重學生成長規律,激發學生精神動力,優化知識結構與目標,讓教與學得到充分的協調和釋放,師生雙方都獲得快樂與幸福,從而推動教學發展,逐步形成課程特色。
學校全面推廣“五步三查”教學模式,即課前課后定向預學、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精講點撥、檢測反思,課后督查自學情況,篩查學習問題,檢查學習效果,狠抓課堂教學的落實。
課程是學校實施教育的基本途徑。學校在已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三類四型”創優教育課程體系,即學科基礎型課程、學科拓展型課程、CPS活動型課程、人格養成型課程。學校實現由體系課程轉為譜系課程,由統一課程轉向差異課程,由單維課程轉向立體課程的轉變。學校開齊開足國家必修課程,夯實學生文化基礎,同時開發校本必修課程。
學校立足小專業特色與學科優勢開設選修型課程,由師生相互自由選擇,積極培育創新人才,滿足學生興趣培養與自我發展需求。目前學校已組織教師自主開發67門選修課,做到每名學生必須參與一門選修課學習。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素養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搭建活動平臺,豐富學生生活
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實踐活動一直被學校視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跨世紀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積極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
一是通過各類勵志活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育人。學校定期開展平江紅色文化研學活動、高三成人儀式、校園模擬招聘會活動等常態化活動。
二是學生活動制度化。學校每學年上學期開展科技文化節,下學期開展體育藝術節,從學校層面督促監管藝術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學校每年以經典誦讀為科技文化節開幕,以運動會為體育藝術節開幕,在元旦期間舉行文藝匯演暨體育藝術節閉幕式。
三是注重打造社團活動。學校在每學年下學期進行社團招新,美術社、合唱團、滑板社、先鋒傳媒等70多個社團紛紛亮相,每周有兩節課為社團活動時間,每個社團至少配置兩名指導老師,每名學生必須參與一個社團。
關注師生成長,創優教育品牌
教改的核心是人。創優教育的重點落實在兩個主體上。首先是學生為主體。學校重視學生的主動成長,堅持通過多層面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突出自主教育,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在教學方法上,學校注重指引,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理念,落實“獨學、對學、群學,自學、展示、反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成為主要的教學資源,其核心主體地位得到發揮。在學生管理上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強化班級活動小組建設,實施學生成長導師制,讓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有明確任務、有展示平臺、有督促指導。
學校也重視教師主體作用。學校傾力實施名師計劃。教學主題研討活動由名優教師、骨干教師主持,名師在學校教育教研活動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學校開設班主任德育論壇等活動平臺,推介優秀教師的工作經驗。學校還鼓勵教師外出講學、外出進修,培養專家型教師。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學校的“創優教育”以打造品牌的思路進行創新教育,使教育真正落實學生、教師的主體地位,改革課程,與時俱進,走上了教育發展的快車道。未來,學校還會一往無前,引領教育課改新潮流。
(作者單位:湖南省平江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