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峰
當前,由信息技術引領的教育變革已席卷全球,大數據、云計算、翻轉課堂、智慧校園、混合學習、自適應學習等新技術、新教育形態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迫在眉睫。作為基層學校管理者要緊跟時代步伐,理解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找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學校教育現代化進程。
更新教育理念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注重以德為先,注重全面發展,注重面向人人,注重終身學習,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知行合一,注重融合發展,注重共建共享。
基層學校管理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保障學生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多樣化學習和發展的需求等等。
基層學校管理者要抓住人才培養的核心關鍵,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引導學生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聯系,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夢想。
同時,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要確立具有“現代精神”的教育目標,構建現代課程,使用現代教育教學方法,實施現代教育管理,培養具備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能力的“21世紀核心素養”的現代人。
調整治理結構
現代化學校治理強調主體的多元性、參與性,強調從“管理”走向“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和發展愿景。因此基層學校管理者要調整好學校治理結構,為推進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 學校變革管理模式,變“金字塔”式結構為“扁平化”結構,壓縮學校組織結構層級,減少無效勞動,學校副校長兼任年級主任,對年級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對年級的教育教學、科研、人事、財務等全面負責,讓一線師生的需求信息直接傳遞到最高決策者手中,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
年級實施“分布式領導” 本著從“管理”到“領導”的理念,學校實施年級“分布式領導”,同一個年級的老師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動態地擔任領導角色。各個崗位采取項目組負責的方式,由主管領銜組建項目組,項目組的成員由本年級的任課教師組成,年級主任成為每一個項目主管負責人的支撐,成為資源的提供者和支持者。
確立多權利主體治理結構 學校充分發揮每一位老師的工作積極性,讓每一個老師都成為自己的CEO。學校以《章程》的形式明確了學校多權利主體的治理結構,各個主體擁有不同的權利,也有各自的權力邊界,相互制約。這樣就會減少決策的失誤,讓教師和學生感覺有安全感。
加強隊伍建設
推進教育現代化教師隊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對新的更高要求,學校從三方面突破教師隊伍的瓶頸。
職業道德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職業道德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魂”。因此,學校把落實“十項準則”作為師德建設的首要工作來抓。
立足課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通過新手教師展示課、骨干教師示范課、教學模式打磨、搭建詮釋好課平臺等多種途徑、不同形式淬煉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搭建平臺助推教師專業成長 一是成立教師“成長書院”,進行職業規劃指導。二是提供教師“充電插座”,通過教研進修,繼續教育,名校交流學習,閱讀工程等途徑讓教師“充電”。三是打磨教師成長“助推神器”——教育年會,通過教育年會檢驗、展示項目研究的“含金量”,通過思維碰撞與交流,讓老師們共同提升、共同進步。
提升教育質量
提升教育質量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基層學校管理者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開足開齊國家課程,改進教育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建設可供選擇的課程體系 學校制定基于國家課程標準,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方案,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建構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程體系,提供課程“自助餐”供學生選擇,滿足學生個性和未來發展的需要。
實施“選課走班”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的課程體系,讓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規劃和每學期的學習側重點,形成自己的課程組合,構建適合自己的課程學習系統,形成不同的課表。
吹響“課堂革命”的號角 課堂革命的實質是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要將傳統課堂上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師教為中心、學生靜聽”轉變成為“學生學為中心,教師協助”的方式,從而改變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環境與學習狀態,讓課堂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堂。
完善學業質量評價機制 有效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現過程性、個別化、實時性、多元化等特點。學校通過各學科任課老師實時地對學生進行課堂紀律、小組合作、課堂檢測、課后作業等多樣化評價,學生和家長及時查看過評結果,并根據老師的評價進行改進。學生過程性評價結果折算成不同的比例納入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地總結和反思,很好地促進學業質量的提升。
總之,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征程上,學校管理者只要深入研究學生成長規律,深刻認識教育和課堂規律,就能找到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和教育質量崛起的金鑰匙。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東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