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生
【摘 要】特殊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不僅僅擔負著傳授基本技能和知識的任務,還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能否健康成長、能否具備良好的素質有著十分長遠的意義,這就需要特殊教育學校既真正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又做好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在對特殊教育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進行研究探索,與廣大特殊教育工作同仁切磋交流。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德育;心理健康
引言
當今社會,道德品質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才的一項重要標準,德育工作也成為學校工作的核心任務之一,特殊教育針對的群體是特殊學生,與普通學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而又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和認識世界,然后根據自身的條件建立起有益于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在學業、職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得以充分發展,從而可以更好適應社會生活。
特殊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都與德育、心理素質的發展水平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了解和掌握特殊學生的心理,及時發現特殊學生的心理異常現象,可以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們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從而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達到德育和心理健康同時教育的目的。幾年的教學經驗觀察到,特殊學生心理異常的表現主要有幾個方面:
(1)是非的判斷能力差,容易上當受騙。(2)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意志力相對薄弱。(3)依懶性強,被動式學習。(4)交際能力差,排斥他人,自私自利較大。
針對特殊學生存在的心理異常現象,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好幾個方面工作:
1轉變育人觀念,加強素質教育
作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應重視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學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轉變育人觀念。特殊學生雖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那些敷衍教學的做法是錯誤的,老師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學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思想,轉變育人觀念,推行和實施素質教育,始終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把特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發展當作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素質教育大勢所趨。只有嚴格實行素質教育,成績與品德共舉,始終把德育工作擺在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從根本上落實德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2家校結合,提高教育質量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特殊兒童的入學年齡一般會比正常兒童晚些,特殊兒童在家庭生活的時間比正常兒童長,家長的性格、品德、學識、情感以及生活習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的啟蒙性、連續性、終身性、潛移性等特點,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結構、溫馨的家庭氛圍、科學的教養態度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老師可以通過經常聯系家長,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并和家長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然后引導家長在生活習慣、語言溝通方式、和孩子相處方式等方面進行有效改變,和家長形成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從而形成教育最大合力,形成更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氛圍。
老師要通過溝通,請求家長在周末和假期期間,要堅持培養孩子簡單的生活能力,讓他們在監護和安全條件下,開展有利于他們品德發展的活動。比如,教育孩子孝敬長輩,讓孩子學做力所能及的的家務勞動,這樣既能培養孩子尊老愛幼、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的觀念,又能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強的信心。因為這些孩子始終都要走向社會,想在將來的社會生存,獲得更多人的肯定和幫助,就得要學會感恩社會和回饋社會。
3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特殊教育學校的每個老師應該堅持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制定一套系統符合學生年齡、認識能力的行為規則。因為合理的常規制度可以確定著對學生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為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激勵性的活動,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機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逐步改變特殊學生丟三落四、時間觀念差、個人衛生差、易遺忘等不良行為習慣。例如,可以在周一的升旗集會上,宣讀獎勵上一周在衛生、課堂紀律、勞動行為、同學互助行為、講文明行為等方面做得好的班集體和個人,并當場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加深學生對良好習慣的認知。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自覺洗頭、洗澡、換洗衣服、剪指甲,穿干凈整潔衣服上學,上課遵守紀律等良好習慣。
4給學生架起溝通橋梁,讓他們融入文明社會
人與人之間都有與人溝通的需求,特殊學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正常人與他們架構起溝通心與心的橋梁。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應該關注每一個特殊學生,了解他們,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異常問題,加以及時給予疏導和矯正。因此,我們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便排除他們心理上的苦惱,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避免他們可能產生的挫折感,達到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
教師滿腔熱情的愛心、理解和信任,是對特殊孩子進行品德教育的前提。特殊孩子是社會的不幸兒,他們在社會和家庭中常常受到冷落和歧視,很少得到溫暖的愛,這就他們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膽小任性、蠻橫無理,自卑心理重、沒有自信心,經常呈現防衛姿態等這些病態心理,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此,要改變他們這些狀態,就需要我們老師賦予滿腔熱情的愛心,給予他們深深的理解和信任,這樣才可以使他們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并能逐步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為習慣得以淡化,而使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逐步強化。有時候,特殊孩子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其實是他們某些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必須從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出發,從孩子的個體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出適合地、正確地處理,是他們時刻感受到老師的愛、集體的溫暖,這樣才有利于他們良好品德的培養。
5結束語
總之,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遠而富有意義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們要重視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養心理健康的特殊學生作為教學目標,把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追求,不斷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新途徑,為特殊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朱小蔓,其東.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4(10).
[2]劉偉.淺析聽殘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不良心理要素及預防途徑[J].中國特殊教育,200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