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功
【摘 ?要】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機械單一,即教師只是一味機械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內容及解題技巧,不僅背離了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而且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更無從談起。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當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并在教學實踐與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尋求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促使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下面,我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做些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靈活導入,激活課堂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實現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入環節的設計是否成功?;诖?,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性,在此基礎上貼合學生特點與教學內容對其進行靈活設計,以便在聚焦學生注意力,激活課堂教學活力,同時還能夠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以“圖形的旋轉”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為了激活課堂教學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環節,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你們玩過俄羅斯方塊嗎?”之后,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了“俄羅斯方塊”的游戲畫面,并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到前面來嘗試操作。在游戲過程中,學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了起來。
一番嘗試過后,我對學生說道:“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在剛才玩游戲的過程中,大家反復提到了一個詞‘旋轉’。你能用手示范一下怎樣是順時針旋轉,怎樣是逆時針旋轉嗎?”待學生簡單示范過后,我順勢引出了新課內容:“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將和大家一同學習旋轉的相關知識?!比绱?,通過對導入環節進行靈活設計,不僅聚焦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課堂教學活力,而且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旋轉”的定義,進而為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情境,促進參與
情境,是指教師基于既定的教學內容,并遵循科學的教學理念而創設的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氛圍或場景。而情景式教學活動,作為創設教學情境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形式的新穎、有趣,符合小學生愛玩好動、善于表現的性格特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妨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的具體內容創設各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以“購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認識了常用的面額較小的人民幣及小面額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之后,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購物情境,即將講臺看作商店,將講臺桌看作售貨架,我在上面擺放了一些商品卡片(其中標有價格)。之后,我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到前面扮演售貨員,其他學生扮演顧客。待“顧客”挑選好商品后,拿到“柜臺”讓“售貨員”進行價格核算。待“售貨員”核算好價格后,“顧客”支付給其一定金額的人民幣,最后再由“售貨員”判斷是否需要找零。由于這一購物情境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所以他們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的積極性都很高,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較為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如此,通過創設活動情境,不僅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參與,還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小面額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使學生體會到了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進而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三、直觀教學,突破難點
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僅憑教師的口頭講授難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而信息技術,憑借自身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獨特優勢,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動化。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妨借助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以克服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內容、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目的。
在教學“圓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圓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并將各個部分依次拼成近似長方形的動態過程。這樣,通過直觀展示,學生便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隨著圓被等分份數的增多,拼成的圖形也就越來越近似于長方形。之后,我向學生問道:“假設一個圓可以被無限等分,那么我們是不是只需求出長方形的面積便可以得到圓的面積呢?”這時,學生顯得有些茫然。于是,我再次運用信息技術將圓的周長和半徑與長方形的長和寬一一對應了起來,學生便由此自主推導出了圓面積公式。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不僅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進而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合作學習,發展能力
現如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教學需要。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實踐者。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和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為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同時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認為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什么有關?”待學生簡要闡述了自己的猜想后,我讓學生4人為一組,利用事先準備好的12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其中2人拼擺,1人讀數據,1人填實驗報告單(長、寬、高、小正方體的數量、長方體的體積)。在填制好報告單后,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試著找尋各個量之間存在的規律。通過交流討論和我的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推導出了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如此,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親身參與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推導過程,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和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五、應用實踐,學以致用
雖然數學學科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征,但數學歸根結底是一門應用類學科,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了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絕非以應試作為終極目標。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課本內容之外,還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實踐,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
為了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教學完“扇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之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身邊親朋好友愛吃的水果進行調查統計,并制作成扇形統計圖。除此之外,學生也可對自己家庭一個月內的各項支出進行調查,并將得到的數據按照“吃”“穿”“住”“用”“行”幾個維度進行分類匯總,進而制作成扇形統計圖。如此,通過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實踐,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統計的相關知識,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使學生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六、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傳統課堂長期“高耗低效”的現狀,就必須勇于革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并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的具體內容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