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來
摘 ? 要:水稻種植農戶應該積極掌握高產栽培技術,明確水稻生長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高產優質品種,運用培育壯秧與栽插技術,做好對苗株在各個時期的田間水肥管理,還要實施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生長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對落后的種植模式進行改變,在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領下,要注重推廣水稻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為廣大農民提供科學化指導。
1 ? 水稻的高產栽培管理
1.1 ? 明確水稻生長的氣候條件
水稻對氣候環境有著嚴格的要求,喜愛高溫多雨的天氣,對于日照和土壤的要求并不高,對于氣溫需要重點把握。只有達到13 ℃以上才能促使水稻幼苗發芽,幼苗生長溫度應該在30 ℃,秧苗分蘗期應不低于20 ℃,抽穗期以25~35 ℃最佳,開花授粉期溫度不能低于20 ℃或高于40 ℃。我國部分地區地處亞熱帶,雨熱同期,降水豐富,光照充足,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
1.2 ? 運用培育壯秧與栽插技術
各地區農民要結合當地氣候狀況,選擇適宜的高產優質品種。在培育水稻秧苗時,應該選擇晴暖適宜的天氣,先要將種子曬2 d,這樣可以提高種皮的透性,增強種子吸水能力;之后,要對曬后的種子仔細挑選,去除那些病蟲種和秕種,確保種子色澤金黃、飽滿豐碩;將挑選好的良種用稀釋1%的澄清石灰水浸泡2 d,或者選用專門的水稻浸種劑、壯秧劑等也可以,達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在秧苗栽插的時候,秧苗應該根系發達,為白色無黑根;秧苗基本粗且扁,葉片濃綠,苗株整齊一致;秧苗已經生長30 d,且分蘗3 h,就可以移植到田間栽種。
1.3 ? 苗株在各個時期的田間水肥管理
在苗床內部鋪設3~6 cm的碎稻草,或者施加3~5 kg/667 m2的糞便有機物,并適當地加入200~250 kg/667 m2的過磷酸鉀。均勻翻耕土地,確保肥料在土壤中的均勻,之后澆1次透水,即可進行水稻秧苗的播種。
1.3.1 ? 返青期管理
水稻秧苗在返青后,應及時施加分蘗肥,每667 m2將尿素8~10 kg、氯化鉀6~8 kg混合。堅持栽秧于淺水、返青于寸水、分蘗于薄水,做好田間水分管理,確保水量適當。
1.3.2 ? 苗株拔節期管理
要注意仔細觀察稻苗生長態勢,如果發現由于前期施肥不足導致生長不良,應該及時追肥,施用尿素3~5 kg/667 m2。田間水量應該為寸水,這更有助于稻苗孕穗。
1.3.3 ? 抽穗結實期管理
如果苗株存在因缺肥產生葉片發黃的問題,應該在葉面噴施稀釋1%的尿素溶液;如果苗株葉片濃綠拔節陡長,則應向葉面噴施稀釋1%的磷酸鈣溶液。
2 ? 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 加強栽培管理
在選擇水稻種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做好消毒處理,一般可以采用強氯精進行徹底消毒,這樣能夠大幅度降低稻瘟病、惡苗病等病害的發病率。還要注重對多蘗無病蟲壯秧的培育,或者利用作物之間的套作、嫁接等,利用不同作物之間的抵抗性,都可以達到水稻病蟲害防治的良好效果。
2.2 ? 綜合運用多種防治技術措施
2.2.1 ? 化學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的特點就是直接、見效快,多數以噴灑農藥為主,確保水稻能夠迅速免受病蟲害的侵擾,但并不能徹底斷絕病蟲害的發生。在使用化學防治措施的時候要用藥準確,用量適度,噴灑合理。例如在防治稻紋枯病的時候,應使用濃度為25%的戊唑醇乳油,施用量應控制在300~375 mL/hm2之間,也可以選擇使用濃度為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施用600~750 g/hm2,與750 kg水混合。必須要保證噴灑的準確性,找準水稻基部,保證噴霧的均勻性。
2.2.2 ? 生物防治措施
隨著當前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追求,可以說,生物防治是當前最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生物防治主要就是運用作物與天敵之間的生物規律,達到某種生態平衡,所以這種措施也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比如,就可以利用寄生蠅、寄生蜂等寄生類天敵,最終達到“以蟲治蟲”的效果,由于不會存在環境污染的問題,并且能對病蟲害產生長期控制效果,所以以后值得在這方面繼續深入探索研究。
2.2.3 ?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主要是借助溫度、氣體、光譜、電流等物理因素或者機械裝置進行防治,達到驅趕或殺滅害蟲的目標。對于一些趨光性強的昆蟲就可以使用燈光或不同波長的激光進行誘殺或滅殺,再比如防蟲網等機械的運用也能有效防范蟲害的入侵。物理防治的使用局限性較大,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增強防治效果。
總之,水稻種植農戶應該注重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術,改變以往只憑經驗種植管理的思想和模式,要運用更為科學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確保水稻更好地生長,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
(收稿日期: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