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存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以往教育教學理念,使得對學生的教育方式逐步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推進,其次改革課堂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最后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改革教學評價標準,面向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因材施教
1、轉變以往教育教學理念,推進素質教育進程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雙方都以考試成績高為教學的目的和學習的方向,學生只是為了拿取高分而進行學習,教師也只是為了班級分數和排名進行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心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并不關心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只是著眼于最終分數的高低,單單發揮了教師的“教書”職責,丟失了“育人”的職責。這種教學方式只會降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沒有了興趣,就會排斥上語文課,甚至不參加語文教學相關的活動,使得教師的教學進程難以推進,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的嚴重下降。因此,教師要反思教學方式是否過于死板,如何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學習更加新穎的教學理念,并合理的運用到語文教學課堂上,以便于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
新時代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已經逐步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推進,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并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了考取高分而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以求得全面發展,作為教師,需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滲透素質教育的理念,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2、改革課堂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1)鼓勵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
在每次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或者詩詞時,首先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對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預習,將不認識的漢字、詞語圈出來。在上課時,每個同學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并且允許他們可以借助詞典、字典等工具書,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當有一些同學們爭執不下或者解決起來比較困難的問題時,教師才幫著學生一起解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營造一種學生和教師共同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開發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且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發揮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采取分組討論方式,促進互相學習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人的思維可能是比較局限的,能夠想到的問題不夠全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自由分組,讓小組同學進行討論,再把每個學生的觀點進行對比和整合,學生之間先互相解決一部分簡單的問題,增加課堂的活潑性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每個學生個體之間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導致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知識層面不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發揮出每個學生各自的優點。
3)組織課外活動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根據小學語文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授課過程中,首先要注重課堂教學的效率,其次也要多組織課外活動。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夠提高讀寫能力,并且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發揚學生的個性、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盡可能多的組織課外活動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在活動中實施語文教學的相關活動。比如說,在語文課外教學中多組織類似于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書法、作文展覽等活動,并且教師可以在活動過程中講解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3、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的教育。素質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在學生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接受能力,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同時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方式方法,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學”作為重點,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征和知識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備課、課堂教學以及課后的輔導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讓接受知識比較快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接受比較慢的學生也要對他們有耐心,循序漸進的引導他們獲取更多的知識,已達到挖掘每個學生最大的潛能的目的。
在語文課堂實際教學過程中,更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因材施教,使得每個知識階段的學生都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在學習中獲得不斷獲得學習進步以及成功的喜悅。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僅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而是更大程度地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成績相對比較優秀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在完成課堂常規學習以外,去探究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并且可以讓他們分享自己在學習中的方法和經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照顧中下生,最大程度的保證他們在課堂40分鐘中有較大收獲,并且在課堂上主動與他們進行交流互動,注意他們的接受程度,及時作出調整,在講解相對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題目時,盡量細致的講解,讓他們能夠弄懂吃透。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不能單單進行批評,應該給與鼓勵,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難度等級應該適中。這樣既能夠使得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也能照顧成績較差的學生,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總之,作為教師應該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4、改革教學評價標準
以往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常常將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學生本學期學習表現的標準。要實施素質教育則首先要改變這種傳統的評價標準,更多的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思維品質、學習方法等各種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注重每個學生各個方面的進步,比如某個學生在語文考試中成績并沒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對比該學生之前的上課狀態和思維方式,現階段有很大的提升。那么我們教師也要給與肯定,并且多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糾正,積極鼓勵學生。現行的語文評價方法對教師實施語文素質教育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根據小學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最終實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認真鉆研努力探索,苦練“內功”,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5、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以往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學生和教師雙方都以考試成績高為教學的目的和學習的方向,使得對學生的教育方式逐步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推進,其次改革課堂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采取分組討論方式,促進互相學習;組織課外活動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后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參考文獻
[1]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個性飛揚[J].南風,2016,(29)。
[2]探析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J].關愛明天,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