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龍
摘 要:初中物理作為教學體系中的一門重點學科,教師更要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且做好對學生的物理啟蒙工作。本文針對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的現狀展開分析,并且提出關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啟蒙和興趣教學策略,以期能實現初中生物理水平得到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物理;啟蒙與興趣教學;分析
引言: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導致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新課改下要求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要創收學生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創新能力就是重點培養的任務之一。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改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方法,重點進行興趣教學,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當前物理教學現狀
當前的物理教學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因素影響著當前物理教學水平的提升,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陳舊。大多數初中物理教學中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物理的知識本身就理論性較強、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困難性,大多數教師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記公式,學生對知識并沒有真正地理解,在考試的時候根本無法靈活運用,從而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對物理的學習產生焦躁不耐煩的情緒,從而降低了教學效率。
其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有機會發表見解、展現價值,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思路來學習物理,這嚴重影響了課堂氛圍,既不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更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且當前部分初中物理教師的綜合素質較為薄弱,在實際物理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普遍都是循規蹈矩,難以應付課堂上出現的臨時情況,無法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這對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設置了很大阻礙,更加不利于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啟蒙和興趣教學策略
(一)建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教師想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產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物理學習能力。其中,建設物理教學情境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建設教學情境,重新正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參與教學活動,進行教學體驗,自然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什么?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牛頓第一定律在哪些方面得以顯示?然后將課堂時間教給學生,讓學生開發自己的思維,思考教師所設問題。在學生進行思考后進行踴躍回答,隨之,教師真實開展教學。在建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后,學生會對物理知識產生探索欲望,繼而積極的參與到物理教學當中。
(二)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
當今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中的應用越發廣泛,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優勢,選擇合適的教學設備和教學工具輔助教學。跟傳統的黑板板書相比,多媒體教學既節省時間,又能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能夠將抽象的物理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對于多媒體設備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另外,教師在每一節物理課堂的最后,都應該養成課堂總結的教學習慣,不僅是對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回憶課堂內容,整理知識結構,提高學生整理總結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物理知識點,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結合生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事物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想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利用中學生喜愛新鮮事物,樂于接受新鮮理念的心態,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應用其中,有利于教師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杠桿”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物來進行課程引入,像是蹺蹺板,天平秤等都是學生日常可見的東西,教師在講解時將這些生活化的事物與杠桿原理相結合,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知識更簡單地理解,更扎實地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語:為社會輸送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這也是新時代下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物理中的啟蒙與興趣教學,要正確認識到當今物理教學的現狀,從中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式,更新教學思想,改變教學模式,走出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深入進行初中物理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偉毅.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06).
[2]劉占剛.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周刊,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