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俞潔 李芳 高玲

摘要:目的:分析構建消化科營養指標體系對護理管理質量提升的影響。方法: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醫院消化科接診的患者中隨機選取240例作為觀察對象,設置觀察組與參照組,每組均為120例,觀察組護理中建立消化科營養指標體系,落實相關護理措施,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組各項護理指標的評分狀況和患者的滿意度。結果:比較組間護理質量管理各項指標,護理前,兩組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優于參照組,分值明顯提升(P<0.05),對比組內護理前后各組指標體系評分,護理后明顯優于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為89.17%顯著高于參照組(70.83%),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消化科護理中構建營養指標體系,可以提升護理管理水平,患者認同度更高,具有極高推廣意義。
關鍵詞:消化科營養指標體系;構建;護理管理;質量
科學的營養指標體系對提高臨床護理管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分析在臨床管理中建立營養指標體系的護理效果,現報到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基礎資料
將醫院需求的240例消化科患者作為實驗觀察對象,平均分為兩組,分別歸入到觀察組(120例)和參照組(120例),其中,觀察組:男57例,女63例,年齡范圍是21~80歲,平均年齡(49.2±2.6)歲,疾病類型:消化道出血36例,急性胰腺炎52例,腸、胃息肉切除32例。參照組:男59例,女61例,年齡范圍22~85歲,平均年齡為(50.1±2.1)歲,疾病類型:肝硬化39例,急性胰腺炎43例,腸、胃息肉切除38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信息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參照組
使用常規護理方式,具體來說:對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做好監測工作,落實追蹤隨訪,記錄各項相關信息,為醫院后續護理管理工作提供依據,并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總結[1]。
1.2.2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建立營養指標體系,同時實施相關護理管理措施,具體措施:①針對消化內科營養指標體系護理成立營養管理小組,每組成員配置中小組組長和組員數量分別為1名、5名。②組長實施監督與記錄核實任務,根據小組成員的能力幫助其進行進行開合理分工,并登記管轄范圍患者的營養指標。③由小組組長與主治醫師共同確定各個環節的診療措施[1-2]。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前組內各項指標評分和護理后組間評分,分值越高護理管理質量越高。
對比兩組護理后患者的滿意度,總滿意率越高,實施的護理方式效果越明顯,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收集消化科護理管理數據作為統計分析樣本。其中,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法進行組間比較,而計數資料則用數(n)率(%)表示,并用檢驗法進行數據驗證,若檢驗P<0.05,證明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各項指標的評分,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分值明顯提升(P<0.05),對比護理后兩組評分,觀察組明顯優于參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總滿意度為89.17%,明顯高于參照組總滿意度(70.83%),兩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建立營養指標體系需要護理人員關注個體患者,加強對患者病情的掌握,出現異常及時告知相關醫師,同時還應將患者信息反饋給臨床醫生,便于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進行護理措施調整。而營養指標體系作為消化科護理中的重要內容,既可以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水平和效率,又可以加快患者康復效果,提高患者認同度,在實施中應加強對這一體系的研究,發揮其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重點分析通過建立營養指標體系對提升消化科護理管理質量的效果,結果顯示,對比觀察組與參照組各項指標的評分,護理后分值均高于護理前(P<0.05),比較護理后兩組評分,觀察組較高,兩組差異明顯(P<0.05),說明在消化科管理中建立營養指標體系可提升護理水平。觀察組與參照組患者滿意度分別為89.17%和70.83%,前者高于后者,且P<0.05,兩組差異顯著,說明建立營養指標體系可以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消化科護理管理中構建營養指標體系,不僅可以提升評定準確性、觀察及時性、記錄合格率和建設、護理有效性評分,提升管理護理管理質量,而且還可以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利于優化消化科護理管理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慧麗.消化科營養指標體系的構建對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22):149-150.
[2]謝進芝,熊宇,徐玉蘭,等.等消化內科營養護理質量指標的建立及應用[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7(2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