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燕
“語文,是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課程之一,是具有基礎工具性質的課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如是指出。
語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綜合能力素質,學好各科知識、培養創業能力抑或繼續深造等方面舉足輕重。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廣、中職語文教學要求越來越高。依賴教師配方學習、書上畫圈死記硬背、照本宣科傳統教學,早已不能適應創新橫溢的信息時代,運用先進手段理念,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是中職教學必需創新的客觀要求,開誠布公探討對策,意義重大勢在必行。各類學校各學歷段語文教學既有學科共性又有各自個性,因孩子身份不同、求學目的不同,教學有別其他。因而,工具性、人文性統一,成為語文課程特點。工作多年,筆者發現,當前部分中職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低、文化基礎比較薄弱、難以跟上教學節奏、甚有一問三不知的,認為只需學好技能,興趣不大教起較難、成為廣大教師共識。那么,如何突破現狀,談點教法,一管之見,僅供商榷。
一、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啟發教學放飛思維
新課標要求“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自學成為教學形式,然給學生時間太少,體會不出文章內涵,感受不到描寫情感。自能讀書,更能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就得當好角色,還給自由正確引導;“啟發式”教學優于傳統“灌輸式”填鴨,注重思維發展,提高分析理解,可用單元宏觀活動、課外微觀活動等教學方式,促學生學習創新、獲思維更大發展;小組合作學習,大膽發言討論,增強自信、流暢思維、尖銳目光、透徹分析,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拿問題小組討論,及時正確引導,達到預期目的,一改個別同學事不關己、只聽意見、不提看法,去干其他、久之無趣等弊端。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智力暨非智力
傳統教學從內容、策略、方法到步驟由教師一手控制、學生被動,信息技術運用,徹底打破局面。可用多媒體“圖、音、文”交互特點,提出開放問題、設計巧妙情境,平時內向學生、網絡情境創作、合適表達方式、彌補缺陷自信。優美畫面、動聽音樂、理性內容,帶來聽者美的享受。教師應根據時代特點、學生現狀來搞好教學,發揮優勢、體現特色,引導利用課外資源學習、用好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時時關注兩者統一,求知啟智練能好學,培養習慣、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狠抓興趣改其陋習,多措強化閱讀教學
職教老師,都有共識:中職生多屬“幾差生”、“學困生”,上課睡覺,現象常見,應該做到:
調整心態。少些厭倦多些耐心、少些抱怨多些激情、少些打擊多些激勵。從感興趣話題入手,培養主動學習熱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云。有了興趣,其他好辦;分學期每課一語、每課一交流、每課一趣話,培養語文興趣,心態調整,很有幫助。
矯正習慣。自主學習、勤于閱讀、敢于交流、認真書寫等等,關乎一生、寫點什么、規范文案、擔子更重。
注重基礎。字詞教學,并非重點,不能高估學生。你淡化了他會更淡化、你忽視了他會更忽視;像課文教學,可選篇幅短小、難度不大、易教樂學的課文,降低要求;像作文教學,不一定開始就教學生寫成篇作文,可從其一句話一句話寫起、一段話一段話記起,慢慢成篇也會寫。
遵循感受、領悟、積累、運用途徑,搞好閱讀教學,立足文本,在閱讀實踐中吸收積累語言、習得積淀語感。古時教書以“讀”為主、現代教學以“講”為主。受新教學理念影響,什么啟發式教學、合作式學習等大為盛行,語文教學似乎成了以“問”為主的問答式教學,這實為誤解。從小學一直往高學歷段走,閱讀教學呈逐步弱化趨勢,成為語文教學偏差。讀書讀書,以讀為主,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歷史回歸與發展,要讓瑯瑯書聲充滿整個教室;要朗讀——正確、流暢、感情地朗讀。反復讀、出語感,講解、分析、探究才有依托,否則空中樓閣。教學中,我采用個人自讀、幾個對讀、小組齊讀、全班齊讀、男女分開讀、分角色表演讀等形式,既活潑又有效。
四、多媒體教學著力實踐,下水作文開闊視野
多媒體教學,能溝通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繪畫等學科的聯系,有機結合讀唱畫演,“活”課堂、學生“動”,獲得感性材料、情境體驗、意識生成。如:本人教學《荷塘月色》若有相應視頻,就能把學生帶入素淡朦朧意境、領略荷香月色之美、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教學《春江花月夜》如有相關音頻,讓學生真聽迷人古箏之聲,才會欣賞音樂之美、詩歌之美;教學《茶館》如能讓學生看看表演,才會讓一個個鮮活人物走進視野。當然,多媒體應用要有針對性,講究有效,不能搶占、不可取代傳統;制作課件,必備技能,否則,猶如“半教盲”也,影響效果。
中職語文教學,要突出職教特點、彰顯職教特色、立足學生專業、服務就業創新、著力實用實踐。
簡化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不宜定太寬目標、夸大文章作用。譬如:通過學習,使學生增強品味祖國語言文字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修辭手法的運用、學會議論文的寫作等說法都不切實際,難道一篇文章作用真有這么大?再如“三維目標”是長期目標,并非課課都能做到。所以,教學目標要定得小而實際,有可操作性評估性即可。
不分教法學法。老師教法,沒學生學,何以體現?學生學法,老師指導?不是兩個分離或并列的概念,而屬交叉統一,回到原來教法才更準確。教法不能太多,多了適得其反。
側重交際寫作。口語交際是一種雙向互動實踐活動,有單純口頭表達訓練,有交際技巧禮儀方面。寫作訓練,應以應用文為主,借鑒“外研社”出版的《新職場應用文》,以個人為例,創設情境,從求職入職、試用轉正、奮斗升職等幾個階段一一教會。
橫縱聯比實踐。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老師作表率,活用大素材,要多些思考、尋找辦法。本人教學李煜的《虞美人》時,賦小詩如下:——《致李煜》:春花秋月/輪回的美/黯淡了的憂傷/演繹著聲聲凝重的嘆息。往事如煙/飄蕩在呆滯的眼前/化作滴滴珠淚/涌注在帶血的心田。小樓東風/又一年屈辱的開始/帶痛的凝望中/神思在宋唐的空中飛蕩。雕欄玉砌/還是那樣的華美/回響在宮中的絲竹聲/陣陣敲打在無言的心坎上。嬪妃 朱顏/風流慢慢褪去/依稀的翩躚/詮釋著別人的美麗。錯位錯誤/一江東流之水/在千古文壇一遍遍響起/傳唱著連綿的痛惜和不盡的想念。閱后,學生很感興趣。我想,得益長期潛移默化,所以學生勤于動筆。
語文,囊括古今、涵蓋中外,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知識,無所不在、無處不有。搞好中職語文教學,除要具備扎實深厚學科知識,還須高瞻遠矚做到如下方面:從充電、網絡、書本、實踐、聯比中開闊并應用于實踐。一個人長期偏居一隅、生活狹小范圍,勢必見識少、眼光低、視野窄;作為老師,長期循環于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生活,往往觀念陳舊、思想落后、教學疲軟。因此,應該看看大千世界、感受多彩生活。“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要躬行”,多了解一下小學教學、初中教學、高中教學,看看學了什么、借鑒有益東西、橫向縱向比較、視野就會開闊;洗腦、充電……呼吸新鮮空氣、吸收新的思想、學習新的方法、激活新的思想,借鑒經驗、建立坐標,尋找參照、教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