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要:2017年,我國新增大中專畢業生900萬人,龐大的勞動力供給數量打造了更難畢業就業季。與嚴峻就業形勢相伴而來的是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事實.GDP增速下降、消費增速創新低,中小企業依然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中小企業的命運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關系,揭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關鍵詞:中小企業:勞動需求:大學生就業
一、就業形勢
宏觀經濟學對就業與失業的理解建立在社會勞動力分配的基礎上,基于對社會勞動力嚴格的判定要求,無論是失業者還是就業者都需要具備法定勞動年齡、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基本要求,在此條件下是否能夠尋找到工作劃分了失業者與就業者。該理論實質剔除市場中具備勞動能力而相對缺乏勞動意愿的人員,比如邊緣勞動力和沮喪勞動力,從而可能影響對勞動力市場的客觀判斷。
(一)我國失業率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近20年城鎮登記的失業率基本維持在4%左右:2017年城鎮登記的失業人口數量是970萬人左右,依據該數據我國目前的失業率尚處于合理范圍:但是這部分數據的統計對象僅僅涵蓋城鎮已經登記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并沒有包括未登記的失業勞動人日、城鎮邊緣勞動力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帶來的失業人口。
如果考量我國城鎮和農村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總人口數量,截至2017年我國勞動力資源達到驚人的8億,按照保守估計的4%的失業率,真正的失業總人口數將遠遠超過3000萬。
(二)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
勞動力市場供給數量不斷增加。伴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大學擴招計劃的推進,我同近20年來高等學校教育招生人數持續穩步攀升,2017年達到1354萬人次:與此幾乎同步變動的指標是高校在校學生數、應屆畢業生人數。據國家統汁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高等學校包括碩博、普通本科、專科、預科、網絡和成人本科、專科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已經超過1200萬人,這其中不包含留學生歸國人數、往年畢業尚未成功就業的學生人數。若充分考量未統計數據,保守估計每年高等教育新增勞動力供給量達1500萬左右。
勞動力市場需求出現新變化。伴隨經濟發展帶來人力成本、社會成本的不斷上升,我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亟待轉型的十字路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邁進。2007年金融危機成為我國經濟活躍動力的關鍵分水嶺:下圖的數據顯示,近10年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從8.5%的增速快速回落到6.1%,,GDP增速也明顯放緩:就連之前引以為傲的社會消費品增長數據也出現驚人的“斷崖式”下滑。
在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趨勢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產出利潤下降,使得企業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困境:這樣的困境也引發勞動力市場需求減少,從去產能的國企到裁員降薪的中小企業,勞動力市場就業形勢更為嚴峻。據不完全估計,當前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僅1000萬左右,遠遠無法滿足每年近1500萬的大學生供給量。
更為殘酷的是,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自2010年開始,我國城市人口就已經超過農村人口,這意味著每年有近100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與新增的1500萬大學生共同競爭,整個勞動力市場供給增量是2500萬。
二、中小企業是創造崗位的領頭軍
(一)中小企業的概況
中小企業義稱中小型企業,相較于同行業內的大企業在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上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此類企業通常可南少數人提供資金組成,其雇用人數與營業額較小,在經營上多采取業主直接管理,受外界干涉較少。依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的調查統計顯示,我國2017年工業單位企業數量超過37萬個,其中中小企業數量占比超過97%。
中小企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關鍵。根據我國近20年三大產業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的變化,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不斷攀升,在2017年達到44.9%。接近就業總人口的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第三產業服務業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不斷增強。
而在不同規模的服務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最大。下岡展示我國不同單位就業人口占全年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其中對中小企業的就業崗位的統計中選取城鎮和農村私營企業就業人員數量以及個體城鎮和鄉村就業人員數量:其他單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制公司、聯營單位、港澳臺投資單位及外商投資單位等,在本文默認為非中小型企業。通過下圖對比,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就業占比逐年下降,低于10%;而中小企業就業占比逐年上升,占據市場近50%的份額:本文在數據采集中對中小企業數量統計相對保守,剔除股份制企業、有限制企業及聯營單位等類型企業中的中小企業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廣義范圍內中小企業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更為深遠:據不完全估計,中小企業作為提供就業崗位的領頭軍,每年創造城鎮75%的就業機會。2017-2022年中國企業經營項目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也表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
(二)中小企業生命力
令人擔憂的是與中小企業突出的數量優勢形成強烈對比的中小企業脆弱的生命力。
1.宏觀經濟環境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新氣象與新變化:從B2B到B2C、C2C乃至現在冉冉升起的020,中國經濟正在走向新的契機,這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更紛繁復雜的市場競爭:特別是互聯網逐漸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行為,使得消費者需求更加個性化、社交化、移動化、自主化,不斷催生更加靈活多變的企業經營管理和更加全面特色的商品服務。而當前經濟下行力量,消費低迷,企業之間的線下線上競爭更加激烈。在經營管理上,盡管國家不斷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繼續深化惠企稅費政策,但是勞動力、資金、原材料、資源環境成本的不斷攀升擠壓企業的利潤空問,使得做實業的中小企業存活越來越難成為不爭的事實。
2.企業自身融資能力
在融資領域,盡管國家不斷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支持,先后實施了定向降準、小微企業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等方式,擴大小微企業信貸資金來源,但是資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資金仍然傾向投資回報高的行業、經營穩定的大企業。與大型企業和國企相比,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選擇有限,融資規模不足。
3.企業自身管理
在內部管理方面,相較于大企業,中小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靈活有余,規范不足,經營風險高;規模小、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不足使其更容易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市場風險高:在投資領域,受限于白有資本和狹窄的籌資渠道,企業擴張困難,研發創新動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受制于“成本驅動”模式,難以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管理體制,企業文化建設薄弱,員工凝聚力低、忠誠度弱:綜上所述,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較高的生存發展的困境,這也極大挫傷創業的熱情與積極性,大學生中創業意愿普遍較低。據有關調查,我國中小企業創業成功率僅僅1/40,而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
三、中小企業發展對就業的再影響
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高風險,使得在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面臨較高的職業風險,而中小企業的收入待遇卻無法補償就職者承擔的較高職業風險,這與市場風險溢價的理論相違背:與中小企業較高職業風險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企業生存風險低,盈利能力有保障,規章制度健全,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強,再加上“社會地位”使然,成為當之無愧的“鐵飯碗”吸引了大量勞動力趨之若鶩,更加劇了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事實上,每年新增2500萬勞動供給孜孜追求的往往是1000萬職位中25%的崗位數量,剩下75%的中小企業崗位無人問津,很難吸納和留住優質匹配的人才,這無疑給中小企業原本就脆弱生命力雪上加霜,社會結構性失業現象更加嚴重.、而大企業在招聘錄取中處于絕對的優勢,供不應求,不斷提高“門檻”,設置遠遠超過崗位技能需求的錄取資格和考評要求,以達到在眾多求職者中篩選出“最優秀者”。這樣扭曲的市場環境既無法達到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也無法物盡其才,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對于融資困難、經營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而言,勞動力市場的不偏愛直接導致企業尋找成本高、員工流動性較強,生產積極性弱,加劇中小企業發展困境:中小企業的舉步維艱義反過來制約勞動力市場需求量,使得求職者數量遠遠超過崗位數量,處于絕對劣勢地位,不得不采取一些非競爭手段謀求崗位,加劇市場扭曲競爭。
四、結論
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突出,求職者原本就處于劣勢地位。中小企業是創造勞動需求的主力軍,其發展的困境影響每年城市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其脆弱的生命力和低水平的職業風險補償直接影響勞動力主觀選擇,進一步加深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大學生自身專業知識局限和非理性的擇業觀也使得勞動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參考文獻:
[1]吳敬鏈.中國經濟改革進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285-290+369.
[2]水木然.時代之巔:互聯網構建新經濟[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64-80.
[3]宋鴻兵.貨幣戰爭:山雨欲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34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