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如今的社會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人才,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扎實,也需要有一定的特長愛好以及藝術情操。故從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藝術情操成為了必要的手段。美術作為一種可以感受、創造美的藝術,對幼兒的藝術性情的陶冶和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傣族文化是眾多少數民族中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美術教學中加以運用必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美術;幼兒;健康成長;影響
一、引言
幼兒時期是人類大腦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美術教育對于幼兒腦力的全方位發展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有形狀、有色彩、有故事情節的易于兒童理解的藝術活動,是一種能培養幼兒感情體驗和認知方向的過程,也是一種能夠讓幼兒感興趣、樂于思考和發散思維創造力的教育活動,對幼兒大腦的發育和學習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兒美術教育活動在幼兒的健康成長中起著獨一無二的作用,無論是對幼兒智力的發育還是藝術個性的培養,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美術教育對于幼兒健康成長的影響
(一)利用傣族服飾美學,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是當今社會每一個高素質人才必備的能力,根據研究發現,每個人生來就有著巨大的創造潛能,只要得到適當且更加科學的開發,就可以將人培養成高創造能力的人。因此,在幼兒時期通過美術教育,讓幼兒從學前就開始接觸一些簡單的畫,通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所看到的事物畫出自己創造出來或者想象出來的人物、山水、動物等等,并且創建出一定的情景,再讓幼兒根據自己所畫的內容給家長或者教師進行講解,一方面可以讓別人了解到幼兒心中所想以及畫圖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家長或者教師的積極鼓勵讓幼兒從小就更加地敢于創新,培養自身的創造能力。
比如,在學習美術線條的時候,美術教師可以結合傣族服飾進行講解。因為傣族服飾有很多特色部分都涉及到線條和色彩的搭配,對于幼兒的美術教學都有很大的幫助。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圖片的展示,向幼兒講述一下服飾的大概線條和色彩。如傣雅人的服飾都是以黑色為基礎,裙邊一般是五色花繡邊,而傣灑的服飾是以綠色為主,袖口和衣擺以紅、綠、紫、黃拼接縫制等。然后讓幼兒以自己喜歡的顏色和角度進行一副傣族衣服的繪畫訓練,并讓幼兒獨立完成。最后教師或者家長根據孩子畫的結果進行積極的評價,鼓勵孩子以后可以更加大膽地去構思圖畫,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二)通過美術作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是學習說話的關鍵時期,培養幼兒恰當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學前教育的重中之重。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學科,在對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起著關鍵的作用。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依靠幼兒的思維創造力,也需要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進行詢問,在畫完作品時來一一描述自己作品所表達的意思,通過不斷地與其它同伴或者家長教師進行溝通,來鍛煉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
比如,上文提及到讓幼兒畫一副傣族衣服的繪畫,通過畫中的色彩配搭和線條設計,教師應該及時對幼兒進行語言上的鼓勵和教育。首先,教師可以讓讓幼兒先與同桌進行交流分享,表達一下自己創作這件衣服的理念、色彩的選用以及衣服的設計靈感等,通過交流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教師可以進行點評,對于畫得好的幼兒給予一定的鼓勵,對于有待改善的幼兒給予一些建議,讓孩子能夠在歡快的學習氛圍中鍛煉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融合傣族手工勞作,塑造幼兒良好的個性
幼兒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對于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也喜歡去探索。而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一項技巧訓練科目,它可以更廣闊地來詮釋這個繁榮的世界,讓幼兒通過美術的畫作,培養其敢于表達、天真活潑的個性。美術的方向有很多,而手工勞作也是美術的另一種體現方式。傣族有很多有特色的藝術制作,例如剪紙、雕塑、刺繡等。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剪紙教學活動,傣族的剪紙與其他剪紙方式有點不一樣,它不但是剪紙,還剪布、剪金屬。傣族人民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插一些“喳”和“董”(五顏六色的剪紙條)。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這些剪紙,讓幼兒感受傣族文化的同時,賦予幼兒更多的創造機會,從而更好地塑造其個性發展。
三、結束語
美術教育是幼兒最容易能夠接受的一種教育方式,通過美術的接觸,可以讓幼兒去了解這個繁榮的世界,同時也可以通過美術去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作為孩子的父母或者教師,更應該及時地去創造出孩子學習美術的場景,讓幼兒通過美術的學習接觸,提升他們在以后生活中遇到問題的創造能力,也能夠提高幼兒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為以后的正式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夠培養幼兒敢于表達、天真活潑的個性,使得美術教育的開展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值得一提的是,在美術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以廣泛地取材于傳統的傣族文化,像傣族壁畫、貝葉文化等都蘊含著極高的美學價值,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朱小華,趙燕.幼兒創想美術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積極意義及方法[J].藝術教育,2015(4).
[2]李小雨,美術活動對促進幼兒成長的作用及實施策略[J].甘肅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