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春
摘 要:思維以知識為載體,在嘗試理解中,展開大腦中的知識網絡結構搭建,觸及自己已知的生活信息,整合知識資料形成思維結果,求知的過程中要注重求同存異,抓住知識本身的特點展開思維發散,而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質疑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結合數學的興趣延伸想象思維、創新思維,強化數學的邏輯思維與感知能力,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形成獨立的思維意識,透過問題的表象看本質,以思維的延伸獲得對數學更深層次的領悟。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引言:
數學思維互動中,需要學生建立獨立的思維意識,繼而在數學的暢想環節,能夠大膽的拓展思維闡述獨立的思考結果,能夠結合數學的邏輯問題展開分辨,數學的思維培養并不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從綜合的視角出發,使得數學思維能夠將數學知識聯通,銜接前后的信息完善數學認知體系,小學時期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潛能啟發,讓學生有機會摸索不同的數學思路,在數學的思維帶領下找到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
1.注重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思維
興趣愛好是啟蒙思維意識的金鑰匙,在缺乏興趣的狀態下,想要學生掌握數學的知識無異于機械互動,整個過程中學生被動的記憶,即使在不斷的填充數學的信息,但也始終難以頭的領會數學的內涵。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同時他們的好奇心與參與意識也逐漸變強,從心理學的視角來說,更加符合學生心理訴求的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生思維教育,讓學生樂于探究,樂于提問,樂于表達。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結合學生日常接觸較多的物件進行授課,準備三角板、見到、活動角、圓紙片、五角星紙片、心形紙片等,鼓勵學生找出其中的角,繼而教師將拍攝的校園照片與周圍的建筑物照片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找一找,每張照片上有多少角,這時候就較為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部分學生能夠基于照片中的細節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教師原本都沒有發現的角,或者潛在的、交叉的角也在學生們的討論中被挖掘出來,通過日常的信息來認識數學,促使學生具備數學的實踐思維。
2.培養學生使用分析法來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的難點問題就是應用題,部分學生在面對數學的基礎概念時,看似已經熟記了信息,并掌握了概念背后的知識規律,但遇到了應用題,就顯現出了學生的認知薄弱,他們缺乏分析能力,無法明確的把控題意,容易出現認知的偏頗,計算中出現思維錯誤,教師無論是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解釋,還是糾正學生的錯誤問題,都應教授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滿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買5支鉛筆要0.6元錢,買同樣的鉛筆16支,需要多少錢?解:買1支鉛筆多少錢?0.6÷5=0.12(元)買16支鉛筆需要多少錢?0.12×16=1.92(元)列成綜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將數量問題的規律總結出來:總量÷份數=1份數量;1份數量×所占份數=所求幾份的數量;另一總量÷(總量÷份數)=所求份數,這種分析方式可以稱之為歸一,將單一的量先求取出來,而后以單一量為一個標準,進而求出所要求的數量,這種單一又歸一的方式在同類的問題中均較為適用,當學生透過一個問題表面看到其中的計算技巧,他們不僅能夠更快更準的化解問題,還能夠形成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3.利用實物演示法,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演示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虛擬演示,一種是實物演示,以上提到的紙片也屬于實物演示的一種,通常在幾何問題上,為了讓學生抽象概念更加直觀,也會大量的采取實物表述,并通過動手操作等形式,以感官的互動形成思維聯想。例如:“時分秒”的課堂上,教師通過一個模擬的時鐘進行演示,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借助實物創建了情境,學生們去理解時分秒的各個概念,就形成了直觀的意識,他們原本抽象的思維變得具體化,當提出有關的疑問時,學生就可以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時鐘的模樣,將問題以簡化繁,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的形式,展示時分秒的變化,讓學生體驗時間的流逝,回顧自己一天的情境中是如何利用時間、分配時間的,小學生本身就貪玩好動,他們較為喜歡新鮮的事物,課堂上太過于呆板,總是在三尺講堂上準備一本書、一把尺,學生很快就形成了封閉課堂上中的桎梏意識,這種潛移默化的 心理影響會打擊學生的求知熱情,當課堂上融合了實物內容,顯然更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
4.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問題之于數學,是拋磚引玉的導火索,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小石子,雖然一個問題看似很簡單,有時學生能夠對答如流,有時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又在化解問題后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但我們都知道數學課堂上的引問是不可少的,無論是哪種提問方式,都是課堂互動的基礎條件。教師應因材施教,當學生在課堂上明顯表現出不耐煩,教師就可以通過趣味的疑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的熱情明顯較高,教師應預留空間,讓學生也嘗試提問,并通過互動問題進行討論,當學生成績不一,課堂上對問題的的反應不一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就應具有層次性,例如:先提出一些較為淺顯的概念問題,讓后進生參與進來,進而提出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們展開討論,最后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問題的設計有很多種方式,但教師應打破傳統提問點名的形式,要讓學生樂于自主回答問題,減少學生的壓力。
5.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的知識分前后,也分新舊,部分數學的問題都是可以連接起來的,尤其是小學較為基礎的數學主題,多是有一定的貫通性,而學生在未數學入門的時候,總是零碎化的記憶,分數就是分數,小數就是小數,教師要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去導入新鮮的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樹立主觀意識,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全面發展。例如: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就給出一個小數,將其轉化為分數、倍的認識中提到的數量關系,甚至演變為一個長度單位,這樣小數能夠與學生之前接觸過的數學問題銜接起來,不僅自然的復習了之前的信息,還順理成章的完成了小數的認識,思維得到了拓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于成績分數,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思維培養,從不同的方面出發,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突破自我的局限,從數學的宏觀層面看待疑問,多視角的化解疑問,透析數學的深層含義,明確數學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孫剛.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 科學技術創新, 2011(21):169-169.
[2]稅忠. 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32):73-74.
[3]蔣麗娟.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 華章, 2012(17).
[4]李智. 芻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 文理導航下旬, 2016(1).1B431A6E-3239-4E5A-9FC0-70D2AC306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