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瓊莉
摘 要:小學德育過程中的生活化教學已經適應了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在當今知識服務于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往往受到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意識的影響,進而導致對德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關注較少。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大多過分關注學生的智力培養,忽視學生的道德教育,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本文以小學德育的現狀展開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德育;德育生活化;教學效果
隨著改革的進行,“德育生活化”已成為教師教學的必然選擇,也是培養學生德性之路。如今,“德育生活化”已經成為了所有人對德育教育觀念的共識。然而,在小學開設的德育課中,傳統的德育模式仍然是以注入式、說教式、教師宣講式等以教師為主體的德育課堂為主,教師并沒有真正將道德知識帶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導致了課堂上道德教育與生活化教學的脫節,從而無法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
1.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
1.1內容過于知識化
許多小學教師在傳授德育知識的過程中仍然采用課堂教學的方法,一味向學生灌輸教科書中出現的知識,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只是收獲了一些道德語言信號和知識泡沫。德育教學內容過于知識化,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有必要將德育教學的內容與生活化教學聯系起來。
1.2模式過于僵化
目前,小學德育的教學模式過于僵化,扼殺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小學生對德育的理解。許多小學生只是被當做接收知識的工具,沒有機會獨立思考和嘗試體驗。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會被消磨殆盡。因此,在小學德育中,要滲透生活化教學的案例,讓小學生深入生活,體驗德育的強大力量,感受德育的魅力。
2.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對策
2.1提升德育教師教學生活化的能力
新課改提出要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起輔助作用。在傳統的德育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通過灌輸教學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接受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忽略,沒有機會釋放自己。由年幼導致的社交經驗匱乏和認知能力不足,將會弱化理解老師所傳授內容的能力,學生將很難將教師教授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這樣,德育教學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為此,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促進他們的道德思維發展。在踐行新課改要求的過程中,小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在小學階段,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指南。他們的道德素養和行為將對學生的行為和認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
2.2明確教育目標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德育本身是無形的,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為了實現成功的教學,有必要充分正確地認識到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要將以人為本的觀念貫徹其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小學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幫助他們塑造良好的人格。我們知道德育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教育過程。學生通過德育,對社會中的美丑進行深層次的心理結構探索、啟迪理性思維,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修正。因此,在德育教學活動中,要輔之以美育培養,只有在審美方面進行更好的道德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的道德修養得以真正提高,才能將學生培育成真正的“四有人才”。因此,在教育小學生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引入德育理念,并以“四有人才”榜樣力量加以強化,為此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
2.3轉變教學方式
為了提高小學德育的效率,除了提升教師德育教學生活化的能力,明確教育目標外,還必須加快教學方式的轉變。生活作為小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德育知識反映在生活案例中,可以促進小學生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可以通過要求學生將他們喜歡的課外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的方式,促進同學間的交流,以增強他們對美德的感受。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并教育學生。小學生階段所特有的好勝心理與希望被老師家長認同的心理特征將有助于促進學生向榜樣學習。因此,德育教師必須利用學生的這種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一些喜歡幫助他人的學生,老師應該給予他們必要的贊揚。小學德育實踐教學和榜樣教學,符合現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因此,小學德育教師應該經常采用這種教學方法。
2.4教師德育活動應與學生家庭教育相結合
小學德育的生活化教學不僅需要學校的幫助,還需要家庭的合作。由于小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與父母接觸,教師應及時與家長溝通和交流。教師需通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言行,并將得到的反饋制定成相應的教學計劃,以提高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效果。通過德育與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學生將會把班上互助的良好習慣延伸到家庭,幫助家長做一些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的家務。學生在學校使用禮貌的語言,也會促使學生在家庭中對父母以禮相待。小學德育生活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還可以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5教師應制定日常行為規范
由于小學生具有積極主動的特點,教師應確保在傳授德育知識的過程中發揮小學生的特質,制定相關的日常行為規范來約束小學生的行為,這樣小學生才能養成一種良好的童年習慣。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道德教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教師應制定日常行為規范,明確規定學生應該做什么,不做什么。教師只需制定日常行為規范,確保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能達到教學和育人目的。例如,在目前的小學校園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許多小學生不關心花草樹木,踐踏校園里的花草樹木;一些小學生喜歡到處亂扔垃圾,如果這些不良習慣長期存在小學校園里面,將會影響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因此,學校必須制定相關的日常行為規范,以保證德育生活化教學的實施。
2.6建立良好的校園德育環境
良好的校園德育環境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小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德育環境中得到熏陶。因此,學校應該緊緊抓住校園環境的建設,促進德育生活化教學。例如,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公告板的作用,開展“德育之窗”欄目,以宣揚一些善行和英雄事跡;在食堂的墻上,可以張貼文明用餐和珍惜食物的口號;在教師寄語墻上發布一些格言警句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等等。通過建立良好的校園德育環境,小學生可以從各個方面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從而提高小學生德育學習方面的興趣。
3.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了現階段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為了提高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通過提升德育教學生活化的能力,明確教育目標、轉變教學方式,將德育活動與學生的家庭教育相結合,制定日常行為規范約束學生行為,建立良好的校園德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意義,從而促使學生將整個德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進而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海明.小學德育生活化教育對策[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4.
[2]邢小梅.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126.
[3]黃曉琴.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J].甘肅教育,2018(05):29.
[4]李少校.讓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綻放——小學德育生活化的途徑探索[J].才智,2017(02):139.
[5]邢尋朗.讓德育更接地氣——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師,2014(S2):269.1B431A6E-3239-4E5A-9FC0-70D2AC306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