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中考開卷考試,部分學生沒有形成時空觀念,高中教材編寫體例又不利于時空觀念的養成。但時空觀念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稱標準)中要求的核心素養之一。現實與要求的差距,需要在教學中對時空觀念素養進行滲透,以加強學生的意識和素養。本文就實施策略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時空觀念;素養;滲透
一、引言
歷史是過去一系列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發生的事件的集合。學習歷史,是用唯物史觀做指導,能夠對過去的歷史進行客觀的敘述,在此過程中也以求對當下社會有一定的借鑒。高中學生作為歷史的初學者,因沒有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容易面臨諸多問題。時空觀不強就是其中之一。
標準指出: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諸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在學業質量方面,學生高中畢業應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實踐和空間框架下···能夠認識事物來龍去脈···也就是要明確事件或人物的歷史時空點和事件發展線。高考要求能夠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對其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在此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論述。也就是要求構建事件的歷史時空面和立體時空框架。
但由于中招歷史采取開卷考試,學生對歷史沒有充分的重視,沒有培養出較強的時序觀念。高中的教材是用模塊體例和專題的形式而不是通史體例呈現知識,學生沒有通史學習的機會,所以造成縱向時空感不強。中學生受文化傳統和學習內容選擇的局限,也多熟悉中國史,對同時期世界史感到陌生,造成橫向的時空感不強。標準對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要求和高中學生時空觀念的現狀,決定了高中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材料,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有意識的加強時空素養的知識技巧滲透,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素養。在此就滲透核心素養的途徑做一些探討。
二、滲透時空觀念的教學策略
1、以中國史為主體,明確時間和人物在歷史中的時空位置。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1]。培養學生的縱向時空素養,要加強教學時時空定位的滲透,讓學生有時空定位意識,能夠知道事件或者人物在歷史上某一個時間點或者某一個時期,中國的各個朝代順序及大體時間、中國的古代、近代、現代分期,以及世界的上古、中古、近代、現代的分期。還有其他形式的,類似于公元紀年、晚清、七年過渡時期、早期殖民擴張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等時間表述方式。在教學時,要注意區分,廓清歷史事件時空的邊界,以七年過渡時期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為例。很多同學即使在學習完政治史之后,仍然認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就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忽視了1949—1956之間中國社會形態的過渡,在教學時要加強滲透,學生方能了解此時間段并注意其它類似問題的分析,更加有利于其時空觀念的形成。在學習民國史時,當提到民國政府,有學生不僅知識錯誤,概念混淆,而且時序不清,在教學中應注意規范,通過表格,讓學生知道民國階段曾經存在過幾個合法民國政府階段,并清晰開始結束時間及標志,廓清整個知識體系。(表一略)
在教學時還應補注重橫向社會形態的構建。在學習一個歷史事件時,補充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知識,還原出一個微型短期社會,這樣學生會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更深刻,也會更清楚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在學習經濟史模塊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時,教材講述漢朝時冶鐵和煉鋼技術有很大進步,且漢以后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古代主要的耕作模式。知識點繁多,且沒有很大聯系,如果此時補充漢武帝時開始鹽鐵官營對經濟的影響給學生分析,會方便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
2、加強中西對比,明確東方與西方、部分與整體,中國與世界的綜合分析。
“對歷史的了解和理解、解釋和評判等都離不開時空觀念。辯證、聯系、發展地看待、研究、敘述一切歷史問題,是歷史學的本質,也是認識歷史的核心與歷史敘述的基礎。在學習、研究歷史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釋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等等。”[2]在教學時要加強東西方時間、人物的對比,這樣學生才會有中西對比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學習文化史模塊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時,對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的東西方先賢思想進行對比。既能讓學生知道古希臘是與春秋戰國一個時期,且對當時東西方的社會進行了聯系、對比。在學習政治史模塊鴉片戰爭時,可以通過圖表,比較當時中英兩國的社會狀況,可以知道兩國綜合國力的差距,了解到中國在世界近代逆時代潮流而動的政策導致在世界競爭中逐漸落伍的事實。(表二略)
3、充分利用地圖,明確事件的發展過程。
在古代研究歷史時,先賢們用“左圖右史”四個字道出了圖與史的關系,彰顯了在歷史學習中歷史地圖的重要性。但反觀中學歷史課堂,一方面是學生學習歷史時空觀念薄弱的現狀,一方面是教學時配套的歷史地圖冊閑置的事實,這一詭異的場景正在發生著。很多人忽視了充分利用地圖冊是增強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在我們學習歷史時,歷史地圖的優點是可以“以無言勝有言”,直觀的向我們展示事件的時空和事物的變化過程。例如在學習經濟重心南移知識時。如果輔之以配套的歷史地圖冊上古代各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情況的分布圖,學生會直觀的了解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有利于概念的掌握和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夏輝輝,《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教學落點——以“時空觀念”為例 》,《中國教師》,第279期.
[2]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0)
作者簡介:董豪飛,男,1994.04,河南蘭考,河南省實驗中學,450002,中教二級565BAB24-E58C-4B62-BC45-301E26F807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