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嵐
摘 要:初中歷史雖然是一門副課,但它也會影響學生升學,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吃透初中歷史教學大綱,根據學生需要,設計教案,選擇方法,把學生引進歷史知識世界,讓他們快樂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有效教學。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設計目標,制定科學教學任務。制定科學的歷史教學評價機制。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方法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他們的學習能力進行施教;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歷史這門課程,根據教學大綱設計內容、制定目標、選用方法,帶學生進入歷史世界,靠近歷史知識,深入學習歷史。同時也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歷史知識,探索歷史知識,進而發現歷史知識的趣味性、豐富性,愛上學習,提高成績,促進教學。 所以,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 45 分鐘的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文,筆者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策略, 希望拋磚引玉,能看到更多更有效教學研究。
一、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對于十幾歲的初中生來說, 興趣絕對是他們學習路上的動力,這種動力的存在表現在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上,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靈活,方法更有效。歷史中需要背記的東西很多,尤其是一些年代、人物、發生的重要事件等,如果沒有一定的興趣,這些東西都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徹底影響學習效率。所以,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善于用創設學習情境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運用豐富、有趣的歷史背景知識實施教學,把學生引入歷史故事。比如, 2015 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那盛大的閱兵儀式,教師完全可以以此為背景,進行抗日戰爭歷史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那段歷史,了解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以及中國遠東主戰場所做出的偉大歷史貢獻等。 結合這些背景資料進行教學,會讓那段歷史更有生動性、故事性,也更有鮮活性,且豐富的資料能深深吸引學生,大大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再如,在教學《五四愛國運動》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為什么說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學生對問題會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小組討論后,再選代表,把大家的討論、分析、想法和大家分享,然后教師就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入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等, 從而順利、 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傳授,保證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
二、設計目標,制定科學教學任務
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肯定是方向,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策略,歷史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前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目標,制定科學的學習任務,就能在課堂上有序地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有效掌握時間,控制教學節奏。比如,在給學生教學《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一節內容時,先制定目標,如,讓學生了解炎帝、黃帝這兩位傳說中的華夏祖先,走進堯舜的“禪讓”的故事和“大禹治水”傳奇;讓學生學會對古史傳說與史實資料作出比較,分析、總結,進行概括、判斷和解釋等。再結合教學難點“讓學生認識到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從而培養學生民族認同感”等。 有了這樣明確的目標,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都有了方向感,有了課堂學習的目標性和學習任務,學習質量高,態度積極,教學效率可想而知。
三、制定科學的歷史教學評價機制
以前對歷史教學評價,就留停在成績上,這種評價方式顯然不夠全面,過于唯成績論不說,而且評價方式簡單,脫離實際,根本不能準確反映真實的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對于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是一種打擊。 所以,對于初中生歷史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 也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 在新時代的教育環境下, 根據新課標的素質教育要求,對教與學做出科學的評價。 從學習成績,到學習能力,再到學生學習歷史的思辨能力等方面進行科學評價, 才能真正引導教學方法,增強學生自信,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為課堂有效教學保駕護航。
總之,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因學生而宜,因課堂而宜,所以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在教學中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學習需要,選用更加適合的教學方法,就能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朱優美 . 探討新課改下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應用 [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4 ( 4 ) .
[2] 鄭林 .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問題—— — 處理好教學與教科書的關系 [J].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07 ( 2 ) .
[3] 邵文江 . 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 [J]. 赤子(上中旬), 2015 ( 9 ) .
[4] 楊彥 . 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初探 [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 ( 12 )1B431A6E-3239-4E5A-9FC0-70D2AC306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