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麗
摘要:清朝末年,中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不與外部通商,也沒有與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使得國家一步步落后于世界,這使很多帝國主義國家開始欺壓落后的中國,侵略戰爭由此打響。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不得不展開了反抗與救亡運動,由于長期以來穿長袍、編長發、裹小腳等陋習,使得中國人民的身體被嚴重束縛,并且得不到鍛煉,一步步淪為“東亞病夫”。為了改變舊中國的落后面貌,清政府開啟了一場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到各個國家進修,去學習西方國家及日本的先進科學技術與教育制度等,希望以此來拯救中國。一些先進分子認識到了中國教育的不足,尤其是體育課的匱乏,明白了體育及體育教育對于國家、對于大眾群體的重要性,于是開始創辦體育學校,培養師資,并在各個中小學堂開設體育課程,以彌補體育的不足。
關鍵詞:清朝末年;體育;體操;體育師資;學堂
一、結果與分析
(一)清末時期體育教師培養機構
清末體育教師培養機構的興起,為我國各個學堂培養了體育師資,這為我國的體育教學的發展與普及奠定了基礎。由于當時體育師資的缺乏,即便是我們認識到了身體的重要性,認識到了體育課堂不可或缺,但也沒有能擔任起體育教師職位的合格人才,加之當時的社會受日本影響最大,于是很多體育教師培養機構就請來了日本人來擔任學校的體育教學。當然還有一大部分體操教師是由退役軍官來擔任,他們專業知識掌握的不夠牢靠,甚至只會教授一些隊列隊形練習。這樣的體育課堂并不能有效的改善學生的身體狀況[4]。所以,清末的體育相關機構所培養的一大批體育教師,填補了我國各個學堂在體育教師方面的巨大缺口。
1.清末時期體育教師培養機構的時間分布狀況
在清末時期所建立的體育學堂、體育專修科及體育傳習所已經超過了二十所,主要出現在1905年至1908年之間,其中,1903年屬于體育學校出現的萌芽期,因此,所出現的體育學校數量并不多,而到1905年之后,幾乎每年都有3-5所體育學校的出現[5]。于是,清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鼓勵、支持、引導各地方及個人開辦培養體育教師的機構[6]。因此,在之后的幾年,體育學校數量增長更加迅速。清末學堂的體育課程,是從零開始起步的,之前的中國教育從沒有體育課堂,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2.清末時期體育教師培養機構的地域分布狀況
這些學校的地域分布相對較為集中,大多分布在我國江蘇、浙江、杭州、云南和四川等地,其中,僅四川地區所創辦的體育學校就占有三分之一。而在我國的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則都沒有出現體育學堂。由此可見,體育學堂的出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成立體育學堂,既需要在發展速度較快、資金、設施等條件允許的地方,也要有專門人才的帶動,同時還要滿足當地人們對體育學堂的需求。
(二)清末時期體育教師培養機構的課程設置
學科課程主要包括修身、教育、生理衛生、心理、音樂、國文、兵學、體育學、算學、圖畫、社會學、學校管理法、體育原理、教育學、普通體操學科、兵式體操學科、音樂學 等,其中,四川體育專門學堂、成都體育學堂、重慶體育學堂等,就都設立有修身、國文、算學、生理衛生和音樂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立為當時社會的各類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在這些具體方面的缺乏與不足。在專業理論課部分,主要設置有體操原理、瑞典式舞蹈法、武士道等課程,以理論形式講述體育教學知識,并在大多數體育學校中實施教學,為學生正確認識體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將身體的教育的思想植入大眾的思想之中。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清末時期的教師培養機構大多都是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頒布之后出現的,從這一時期開始,到1908年間,體育教師培養機構數量開始大量增長,到了1908年,體育教師培養機構數量達到巔峰;清末時期體育教師培養機構的名稱設置較為分散,且不夠規范;大多學校對體育教師的培養還采用了分層教學的方式。
在清末時期創辦的體育學校中,所設置的課程主要有學科課程、術科課程與隨意科課程三種,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設置四十多門課程,癸卯學制中對各個學校體育課程作出規定,各個學校都要設置體操科,由于當時社會對體育師資的缺乏及政府部門的鼓勵與支持,才加速了清末時期體育教育的發展。
(二)建議
1.分類分層教學
我國的體育教育除了在不同年級層次上有區別對待之外,針對相同年級基本上都是一概而論,多采用全體學生同時上課,進行同種教學內容的練習。這一方面限制了一部分學生在其所擅長或喜愛的運動項目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不擅長或不能進行此種項目的學生造成負擔。因此,將學生根據不同情況分成多種組合,才能更全面的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體育鍛煉,也能增加學生對體育方面的興趣。
2.加強學校體育創新研究
中國的體育教育與世界先進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歐美及日本的體育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也較為豐富。相對而言,中國的體育教育則略顯單調,因此,要加強體育教學的創新性研究,為學校體育教育增添新的、更適合中國學生的教學內容,以使更多的體育項目能夠在中國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學校體育課堂得到更全面的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李海紅.論清末時期的體育教育[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7 (06):28-30.
[2]羅媛媛.1903-1949年四川體育專門學校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3 (05):18.
[3]蘇競存.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