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明
小學語文當中既有豪邁的詩情畫意,也有感人肺腑的真情實感。要想有效引導學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蘊,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認真研究閱讀教學方法,以服務學生、引領學生為理念,使學生能夠弄懂、學透,抓住學習的重點,把握教學主要內容,使文化內涵得以代代傳承。只有不斷引導學生由形入神、從外而內地深入挖掘文章,才能夠使學生把握中華文化內涵,培育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學生不斷進步與成長是教師不斷奮斗的目標,教師要用更多優秀的語文教學方法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傳承文化精神。
一、 保護童真,激發童趣
小學語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關心學生真正的內心需求,保護學生的童真,激發學生的童趣,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同時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獲得個性的全面發展。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例如,學生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其會發展成不同的個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幫助小學生發展其特長,尊重學生的想法、特點,注重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分析能力,為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也要注意根據小學生的客觀條件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不能盲目地提高要求。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4課古詩《江雪》時,需理解詩中所描繪的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上,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學生要理解表面意思比較容易,但難以理解詩人的主觀心情:比較寂寞、孤獨、冷清。
二、題目入手,聯通內外
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文章中的遣詞造句,感悟文章中所包含的意境和內涵。文章題目是文章的文眼,能夠表明文章的內涵,是作者寫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夠體現文章的廣度和深度。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文章主旨大意,可以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通過研究題目,可以從中發現文章傳遞出的中心思想、表達的核心理念,找到深刻領悟文章的切入點。
課堂教學要問需于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堂是閱讀教學的主要陣地,但是,想要持續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從全方位入手,打破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限制,使學校、家庭、社區串聯起來,讓閱讀精神從課堂內傳到學校活動、家庭活動、社會活動之中,從而傳承中華文化,使中華精神發揚光大,實現文字閱讀與精神滋養的同頻共振。比如,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文章中的故事情節,聯系生活中的事跡,觸發學生的創意火花,使學生能夠探究更多的知識,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
三、充實內容,豐富形式
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加快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的征程中加強理論學習,深入教學實踐,努力鉆研課題,全部破解新時期閱讀教學中面臨的核心性、關鍵性問題,師生共同譜寫閱讀篇章。因此,在閱讀時代,不僅要提倡閱讀內容的全面性,同時也提倡閱讀形式的豐富化。第一,“1+1”形式就是一個學生、一個家長,由家長陪伴學生進行閱讀,家長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講解閱讀內容,與學生共同進入閱讀的世界當中。例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4課古詩 《元日》時,可以引導小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風韻,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古人燒竹子時,竹子爆裂,發出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第二,“1+n”形式就是指一個學生與多個學生共同組成合作小組,進行角色化閱讀。在合作小組當中,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商討閱讀的內容、情節的發展、人物的特點,也可以共同編寫故事的后續發展,這樣的小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快速地融入閱讀氛圍當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7課《維生素C的故事》時,學生們可以分角色扮演當時哥倫布發現維生素C的場景,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表演欲、表達欲,提高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第三,“網絡+紙質”形式。在網絡時代,教師不可能讓小學生完全不接觸網絡,可以讓小學生在閱讀紙質圖書的同時閱讀網絡上優質的讀書資源,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接觸網絡上的優質資源,練習發音吐字,學習朗讀的課程內容能夠使小學生更快地掌握朗讀的技巧。同時,家長也可以幫助小學生錄音,在一次次的錄音當中感受小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媒體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豐富,提高學生閱讀的愉悅性。
四、深刻思悟,培育品格
如今,提倡“閱之,思之,悟之”的思想。閱之就是了解文章的行文結構、主旨大意,弄懂詞匯,認識字詞;思之就是通過文字閱讀了解文章所傳達的內涵與精神;樂之就是培養學生愛閱讀、愛思考的習慣,并且能夠享受其中的樂趣。擁有一定的閱讀量和會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掌握以閱讀活動或比賽為主的結構化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習慣和文化品德,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倡導的重點。
小學語文是培養小學生知識、能力、品格、情操的重要載體,在多元化的文化沖擊之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小學生理解中華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引導學生領悟中華理念、中華精神、中華氣度、中華神韻,使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繼續穩固中華文化的歷史根基。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學期語文課后訓練題《徐悲鴻勵志學畫》時,可以讓學生體會徐悲鴻在面對外國人的侮辱和挑釁時是怎樣給對方漂亮的反擊的,他內心堅信,口頭上的爭論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于是他只有用自己的實力糾正別人的偏見,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摒棄他人的鄙視與輕視,努力奮發圖強,像徐悲鴻一樣不知疲倦地努力學習,像日夜奔馳的駿馬一樣勇往直前。
總之,小學生在個人成長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內部規律。而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因此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具體的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閱讀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與美好,成為幸福的閱讀者。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