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霞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界的泰斗,作為一個教育人,又怎么能不去了解學習他的作品呢?捧起這位在世界享有盛譽的教育家的《給教師的建議》,初讀目錄即勾起了濃厚興趣。一百條建議,條分縷析,直擊心中的困惑點。翻開品讀,可謂傳道、授業、解惑。
好的教育是沒有國界,沒有時代隔閡的,作為蘇聯當代的一個完美結合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教育思想大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教育觀點歷久彌新。
由開篇的“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句話引起共鳴,讓我忍不住聽起了蘇大師的娓娓道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是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是時間來說,都應當采取個別對待的態度。這個就是我們一直在提倡著的“因材施教”,短短四個字,但實施起來絕沒那么輕松。雖然我們都知道每朵花的花期不同,孩子也是如此,該有耐心來靜待花開,但真正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能做到時時刻刻平心靜氣地來對待的又有多少。作為教師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跟上進度,可總有多多少少那么幾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欠缺,或是學習能力還不夠,又或是沒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最終導致大家都沒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如果教育孩子能夠像種莊稼一樣,莊稼種沒種好不怨種子,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許我們更加能夠做到“因材施教”。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忘記了教育教學的初衷,于是在經歷了教師和學生都感到疲憊的狀態后,還是沒能得到預想的結果。那么第一次翻閱了本書后,經過蘇霍姆林斯基的提點后,我開始認識到:要因材施教,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了解學生以求得學生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先提升教師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素質。提升教師思維水平與素質的利器就是——閱讀。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此外,寫教育日記與多思考也是蘇大師給我們的可以少走彎路的攻略。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工作中,他始終牢牢把握住“兩套大綱”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以及課外閱讀和其他資料來源。這也啟發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備課中要考慮到的既要很好地抓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也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拓展。
當然,書中的各條建議不僅更新了我們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教師與學生提高素質的途徑,更是直接教授了我教育教學的諸多技巧。閱讀教育專著,攀登巨人肩膀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眼界和視野也會更加的開闊。
書讀百遍,而義自現。我想,對于這么一本好書,我會常翻常思考。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