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娜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教學任務中占有重要地位。《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這個教學目標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朗讀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小學階段語文目標能否圓滿實現。如何提高朗讀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教學的質量。加強朗讀指導,努力達到《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所以,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一、鼓勵學生“敢讀”
“ 我們的教材不是教本,而是讀本。”我們要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知和領悟。通過朗讀、熟讀、誦讀,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比較膽怯、害羞,不肯開口朗讀或是朗讀時“變聲”的情況。這是因為學生缺乏自信,緊張造成的。他們擔心讀不好會被同學嘲笑,或是擔心讀不好會被老師批評,心里一緊張,聲音就變了,甚至不敢開口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耐心引導,消除學生緊張心理,再鼓勵學生大膽地讀出聲來,還可以讓同學陪他一起讀,增強其自信心。
二、引導學生“會讀”
朗讀,是一門有聲語言藝術。有感情地朗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
“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方面的要求不能相互分離、分別要求,應一以貫之,密不可分。朗讀要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流利、有感情”,朗讀教學切忌唱讀。沒有節奏、語氣變化,發音不講究的唱讀,使人聽了厭倦。所以,每次聽到學生唱讀時,我多會立即打斷,提醒他們說:“老師想聽你們美美的讀書聲。”學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糾正。我又會微笑著對他們點點頭,顯出很陶醉的樣子,學生們讀得更歡了。所以,對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培養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尤其重要。
(一)停頓與節奏。教師要使學生明白,朗讀,不能看到標點符號才停。只要有兩個詞組相結合,就有停連問題,句子越長,內容越豐富,停頓就越多;感情沉重深沉時,停頓較多;感情歡快急切時,連接較緊。停連不正確,會令人產生誤解。如:“弟弟/不大愛哭。”如果停頓不當,就成了:“弟弟不大/愛哭。”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長句停頓的指導。如:“我和哥哥拿著叔叔幫我們做的風箏,高高興興地來到體育場。”這句話在“拿著”后面要有一個稍長的停頓,有的學生會在“叔叔”后面停頓,這樣就造成了“拿著叔叔”這樣的笑話了。
(二)重音與語氣。語言是由句子組詞的,句子又是由詞語組詞的,而詞語在文章中所占的分量有重要些的,又有次要些的。其中,那些最能體現語句目的、最能表達思想感情的詞或短語就是重音。教學中要使學生懂得,重音的讀法并不是只把讀音加重,重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重音是有主次之分的。重音的主要表達方式有:強中加強法、低中見高法、快中顯慢法、實中轉虛法、連中有停法。這五種方法在朗讀中很少單獨使用,要把這些方法盡量地用到朗讀中,才能使每個重音的突出都鮮明、貼切。如:“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總理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這句話里,“周總理”為主要重音,“深秋”“春天”為次要重音。
語氣是朗讀中“神”與“形”的結合,沒有語氣變化的朗讀是失敗的。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所表達的意思會不一樣,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如“你是一個好孩子”,這句話可以讀陳述的語氣,可以讀贊嘆的語氣,還可以讀疑問的語氣,不同的讀法意思不一樣。因此,朗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訓練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
三、激發學生“樂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的原動力,是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催化劑,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葉圣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只要學生對朗讀產生了興趣,就能在朗讀中減輕疲勞感。只有產生了興趣,才能讀得入神入境,才能讀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充分發揮有聲語言的感染力。那么,教師要如何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呢?
(一)樹榜樣,立信心。實踐告訴我:教師的范讀比錄音效果更好,更能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和增強學生自信心。尤其是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范讀更為重要。每次范讀,我都會看到學生那一張張可愛的小臉是那么欣喜,他們的眼神流露著對我的崇敬與佩服,他們的心里不斷地鼓勵自己:我也能讀好,我也要讀得這樣好。于是,他們就學著我的樣子練讀起來。那樣子,可愛極了!
(二)設情境,造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如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配動作讀等,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自由讀、反復讀,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另外,教師要積極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配合教學,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以此引發學生愉悅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我要讀”的強烈欲望。
讀吧!動口動心動容去讀,讀出語文的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