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龍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那么怎樣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在閱讀中感受、品味、欣賞遣詞造句之美,在寫作中運用語言,不斷增強語言感受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本文主要研究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的運用實踐,以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意義;策略
寫作與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個核心環節,它們是語文教學的左膀右臂。然而縱觀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似乎沒有把閱讀和寫作進行很好的結合,沒有讓兩者通力合作,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素養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搞好讀寫結合呢?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意義
語文主要由文學和語言兩方面內容構成,寫作和閱讀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文學,而說的過程即是對語言的應用過程。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聽說讀寫是作為根基存在的。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任課教師在全面實施現代化語文教育理念的同時,還要不斷強化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從而使初中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均得到高效發展。針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并使學生理解閱讀與寫作的必要性以及意義,繼而激發其閱讀與寫作的熱情。由于閱讀與寫作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不僅順應了新課改教學思想,還能夠淋漓盡致地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從而使初中生對語言運用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最終實現全面培養初中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讀寫結合的策略
(一)科學設置相關課程,突出讀寫教育。
教師在課程設計環節應堅持重點突出、相輔相成的原則,既要突出讀寫教育,又要合理安排和設置相關課程,發揮相關課程對讀寫教育良好的輔助作用。初中語文教學采用讀寫結合模式,就是要更加顯著地發揮讀寫教育的積極作用,真正將語文教學提煉成幾個重點環節,進行有效推進,高效完成每個環節的教學目標。
(二)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科學化,應兼顧實現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共同提升的教學目標。在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梳理文本的內容,繼而掌握課文的主題思想,使學生能夠對文章的具體結構以及情感走向進行科學把握,再通過一系列可行的方法,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課文寫作的方法與目的,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日后的寫作。
(三)在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寫作是指通過對語言文字符號的靈活運用,實現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思想感情的表達,以及知識信息的傳遞等創造性腦力勞動的過程。寫作源于閱讀,而閱讀能力的強弱均能夠在寫作中體現出來。在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中,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產生一種新的創作思維,這彰顯了學生在閱讀文章內容時對知識的消化能力,繼而使學生自身的寫作技巧得到有效培養,同時,也反饋了學生在寫作中的閱讀能力,使其對閱讀的理解得到深化。例如,在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的教學中,待閱讀結束后,任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寫相關內容的文章,從而使學生對該篇文章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而這種方式,也客觀地反應出了學生的閱讀情況。
(四)激勵學生廣泛閱讀、勤于寫作。
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模式的應用尤其強調讀和寫的重要性。學生應該讀什么,怎么讀,應該寫什么,怎么寫,這就是運用讀寫結合模式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為此,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教會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如何更加快速有效地閱讀這些素材,以及在寫的過程中如何運用這些素材,激勵學生廣泛閱讀、勤于寫作。
(五)建立合理的測評機制,增強學生的讀寫能力。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要善于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測評機制,鼓勵學生加強閱讀、勤于寫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師針對學生讀寫環節的測評要堅持區別對待的原則,客觀認識到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性,善于從每個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兩個方面進行針對性測評。
總之,閱讀是輸入,提高語文能力;寫作是輸出,表現語文能力。閱讀和寫作是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認識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并重,方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初中語文教學采用讀寫結合方式,既能夠鞏固和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又能提升學生的實踐素養,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將讀寫結合方式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祁明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05):104-105.
[2]李宏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教學嘗試[J].語文學刊,2014(17):160-161.
[3]穆綺.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策略[J].課外語文:下,2015(01):29.